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河西绿洲灌区循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9 18:15

  本文选题:循环农业 切入点:河西绿洲灌区 出处:《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经济学的视角探究了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运用,将循环农业存在的经济技术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以“系统的可持续性”作为论文的基本基调,以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看待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指在系统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方式及模式概论,以系统为视角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存在性及其可操作性。为了深入研究河西绿洲灌区循环农业技术经济发展,引入逻辑树及层次分析法对循环农业技术特征分析,得出循环农业问题和技术优先序;引入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对企业循环流程图进行结构分析,以此得出河西绿洲灌区循环农业的复杂性及发展机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基础性理论概述,主要对当前循环农业的模式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有助于下文对模式内部的技术经济特征进行把握。第二部分得出循环农业技术经济的问题优先序及技术优先序,总结出河西绿洲灌区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关键技术因素,从而得出结论:在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从总排序的情况可以看出,关键技术的研发依然是制约河西绿洲农业循环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循环农业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循环农业的收益情况、循环农业各技术之间的配合衔接等也是制约河西绿洲农业循环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秸秆的资源化技术利用是制约目前河西绿洲灌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素,并总结出当前各技术组合下的组合优先性。第三部分从企业的角度对河西绿洲灌区技术经济特征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企业循环发展模式进行了仿真预测。第四部分提出循环农业技术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及其发展机制。将循环农业的发展机制分为五大类:①基于物质资源利用的“3R”机制;②基于经济资源高效利用的“再生产”机制;③技术与创新资本增效机制;④空间环境适用性优化布局机制;⑤一体化多主体参与机制。
[Abstract]: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in agri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s, sums up and 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takes "the sustainability of system" as the basic keynote of the pap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s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system refers to the methods, methods and models used in the process of system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tudy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Hexi oasis irrigation area, logical tree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ere introduced to analyze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The problem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the priority of technology are obtained, and the structure of circulation flow chart of enterprises is analyzed by introducing the relevant theory of system dynamics, and the complexity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Hexi oasis irrigation area are obtained. The main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is an overview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his paper. It is helpful to grasp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below. The second part is to get the priority order of the technical economy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the priority order of technology. The problems and key technic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Hexi oasis irrigation area ar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key technologies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ycle in Hexi oasis, and the impact of circula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ncome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ycle in Hexi oasis, a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the cooperation and convergence among the various technologie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a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The utilization of straw resource is the key factor to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Hexi oasis irrigation area. And summarized the combination priority under the current technology combination. The third part from the enterprise angle to the Hexi oasis irrigation area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e fourth part, the complexity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s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1 base. The "3R" mechanism of materi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is based on the "reproduction" mechanism of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economic resources.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洪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农业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年03期

2 胡翠霞;姜法竹;赵鹏;;循环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与博弈关系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4期

3 刘娟;黄映晖;曹承忠;;北京市发展循环农业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树立发展循环农业的新理念[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年04期

5 李秀川;;发展循环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年04期

6 万晓红;;发展循环农业 保护生态环境[J];江苏农村经济;2007年05期

7 石萍;;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对策[J];农村经济;2007年10期

8 李俊利;;基于农户参与视角下的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08年06期

9 陈章体;周东鸣;;永春县发展循环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2008年04期

10 朱长生;;加快发展铜陵市循环农业的思路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旺盛;;我国循环农业的原理、模式与技术途径[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2 黄秀声;陈钟佃;冯德庆;钟珍梅;黄勤楼;;福建山地发展区域特色循环农业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3 董文忠;;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推动我省循环农业发展[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4 郭铁民;;发展循环农业刍议[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茜;;循环农业发展与环境经济分析[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奕;;循环经济理念及我国循环农业的战略思考和体系构建[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文科;杨其长;张成波;;论设施农业在循环农业中的运作模式[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翁伯琦;王义祥;黄毅斌;应朝阳;黄勤楼;;福建省三种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分析与发展对策思考[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9 刘炳福;张锡金;;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发展循环农业[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10 黄莉莉;朱奇彪;应霞;胡豹;;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模式及启示[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循环农业之路正越走越宽[N];济宁日报;2005年

2 中共汉南区委书记 谢功卓 汉南区人民政府区长 曹裕江;走循环农业之路 向现代农业迈进[N];长江日报;2007年

3 中共武汉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刘h?堂;加快循环农业发展 推进都市农业建设[N];长江日报;2007年

4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博士生导师 王红玲;发展循环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N];长江日报;2007年

5 何焱;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光明日报;2006年

6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河北日报;2007年

7 记者  肖军 通讯员  吴鹏成 吴宗堂;靖州循环农业惠及十万农户[N];湖南日报;2006年

8 雷汉发邋张彦华;河北深泽:循环农业让农民年节支增收9500万元[N];经济日报;2007年

9 农业部副部长 危朝安;发展循环农业促新农村建设[N];经济日报;2007年

10 乌裕尔;说说循环农业[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魏百刚;都市循环农业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诗波;循环农业主体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3 白金明;我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4 徐卫涛;循环农业中的农户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志刚;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及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6 张立超;中国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倩;循环农业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孙赵华;循环农业LCA技术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82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682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4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