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27 18:22

  本文选题:农业 + 土地利用 ; 参考:《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耕地种植结构的调整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14-2015年对中国13个省1 580个农户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对影响耕地种植结构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模型估计,以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被调查农户中,80.4%的农户种植了粮食作物,户均种植面积达0.84 hm2;37.2%的农户种植了至少1种经济作物,户均种植面积为0.29 hm2。经济作物占总种植面积的比例达到13.77%,在各类经济作物中,种植户数和面积最多的是蔬菜和水果。2)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地投资强度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耕地种植结构随着外出务工地与家庭间的距离而不同。在县内或省外务工的家庭种植经济作物的比例和户均种植面积都较小。3)农户的农业种植和投资行为同时受到土地资源因素、家庭成员特征、社会资本因素以及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人地矛盾突出地区的农户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村庄集中灌溉设施的建设对蔬菜种植有正向影响,而对水果种植呈负向影响,地权稳定性对农户在耕地上的地均投资和经济作物种植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成员特征对农户的农业种植和投资行为影响较大;社会资本对蔬菜种植具有正向影响,而对水果种植和农地投资强度影响并不显著;由到城市/县城的距离所表征的市场因素对蔬菜和水果种植比例均呈负向影响;土地流转对蔬菜的种植有正向影响,而对水果种植有负向影响,专业合作社对水果种植呈正向影响,但对蔬菜种植影响不显著。该研究可为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提供参考。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on cultivated land planting structure in China,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adjustment of cultivated land planting stru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large sample survey data of 1 580 farmers in 13 provinces in China in 2014-2015,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ultivated land structure in order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on the cultivated land structure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80.4% of the surveyed farmers planted grain crops, and 0.84 hm2n-2% of the households planted at least one kind of cash crop, with an average planting area of 0.29 hm2. Cash crops accounted for 13.77% of the total cultivated area. Among all kinds of cash crops, the largest number of growers and area were vegetables and fruits .2)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reduced the intensity of agricultural land investm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cash crops planted. The cultivated land structure varies with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igrant land and the family. The proportion of cash crops planted by families working in counties or provinces and the average planting area of households are smaller. 3) the agricultural planting and investment behaviors of farmers are simultaneously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of land resour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member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factors and market and policy factors. Farmers tend to plant cash crops in areas wher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is promin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ralized irrigation facilities in village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vegetable cultivation, but a negative impact on fruit planting. The stability of land tenur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verage investment of farmland and the planting of cash crop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member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agricultural planting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of farmers; social capital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vegetable planting. Howe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fruit planting and farmland investment intensity; the market factors represented by the distance from city to county have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proportion of vegetable and fruit planting; the land circul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vegetable planting. But there was a negative effect on fruit planting and a positive effect on fruit planting in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but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vegetable planting.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cultivated land structure in China.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发展与投资研究所;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BLX20130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21)
【分类号】:F326.1;F3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怀忠;提高认识 强化组织 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J];乡镇经济;2001年02期

2 范小玉;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为7.74%[J];调研世界;2001年06期

3 李玉山;;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J];学理论;2002年06期

4 薛国琴;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J];农业经济;2002年03期

5 韩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2年05期

6 肖立新;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孟文,王健;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及思路[J];发展论坛;2002年09期

8 游鹄;云关乡农民增收与富余劳动力转移刍议[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年03期

9 周广森;抓好五大工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J];苏南乡镇企业;2002年03期

10 陆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J];经济论坛;2002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昭文;;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和推进措施[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姜春华;;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泽敏;杨晓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式及其效果分析[A];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国炳;黄大学;;湖北省农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解决途径[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李勋来;;制度变迁及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秀芝;尹继东;;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江西的实证[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朝晖;陈琳;;基于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村教育发展思考[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文明;;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研究[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永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流向及特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10 张随榜;李博;张之峰;;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与农民工组织管理[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红萱 孙昂;江苏发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N];中国财经报;2006年

2 田逢春;去年云南省600余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实习生 董瑶 本报记者 代乐;我省去年转移培训12.7万农村劳动力[N];贵州日报;2006年

4 张晓红;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成立[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5 省十届人大代表 彭曼君;推进贫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N];湖南日报;2007年

6 崔传义;为什么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N];人民日报;2006年

7 记者 任平;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质的飞跃[N];山西科技报;2006年

8 郭雄伟;我市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始[N];商洛日报;2007年

9 谷嫦瑜;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技能型转变力度[N];渭南日报;2007年

10 田逢春;全省600余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N];云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爱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许晓红;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国强;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马华泉;城市化中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申鹏;基于中国人口转变视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松;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刘秀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许昆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马红梅;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资本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许碧;贵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3 谢希俐;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欣;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生态位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5 李总;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薛从彬;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财政作用[D];四川大学;2006年

7 张成玉;社会资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陈琳;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魏晓柳;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薛锋;江苏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11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811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9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