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基于地形梯度的冀西北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

发布时间:2018-05-01 17:24

  本文选题:土地利用 + 山地丘陵区 ; 参考:《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4期


【摘要】:为研究山地丘陵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在地形差异上的演变规律,明确自然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中的作用,基于RS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研究了河北省怀来县1993—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在地形差异上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六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均受到地形因子的影响和制约。水域的优势位主要分布在高程为300~500m、坡度0°~6°以及地形位级别为二级的区域;建设用地和耕地多分布于高程为500~700m、坡度0°~6°以及地形位级别为一级的区域;园地的地形适应性强于耕地,其分布的区域相对于耕地更加广泛,林地和未利用地则主要分布于高程900 m以上、坡度6°以上的区域,林地在地形位较高的级别更有优势。该文为今后怀来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与指导。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volution law of land use pattern in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and clarify the role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in land use change, the topographic location index and distribution index were used based on RS and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on topographic difference between 1993 and 2013 in Huailai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s of six land use types were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terrain factor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water area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with a elevation of 300 ~ 500m, a slope of 0 掳or 6 掳and a topographic level of second grade,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a region with a height of 500 ~ 700 m, a slope of 0 掳or 6 掳and a topographic level of one grade, and the terrain adaptability of the garden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cultivated l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st land is more extensive than that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forestland and unused land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areas with a height above 900 m and a slope of more than 6 掳. The forestland has more advantages in the higher topographic level. This paper provides basis and guidance for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scientific planning of land resources in Huailai County.
【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基金】: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11060)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32276329)
【分类号】:F3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陈世发;;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分析——以韶关市大塘镇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3期

2 高彦净;巩杰;贾珍珍;谢余初;钱大文;;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3 赵艳霞;武爱彬;刘欣;秦彦杰;;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地形梯度特征与生态服务价值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3期

4 刘玲;王勇;谢世友;龙宓;彭安琪;韩耀炜;;基于GIS的岩溶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布研究——以酉阳县板溪乡为例[J];中国岩溶;2013年04期

5 许宁;张广录;刘紫玉;;基于地形梯度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异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10期

6 郭洪峰;许月卿;吴艳芳;;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格局与时空变化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年01期

7 龚文峰;袁力;范文义;;基于地形梯度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8 钟德燕;常庆瑞;宋丰骥;;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9 申怀飞;吴国玺;丁圣彦;;豫西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形梯度特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10 马士彬;张勇荣;安裕伦;;山区城市土地利用动态空间分布特征——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志君;赵建利;王晓晴;封乾;郝丽娜;哈凯;王树涛;;基于地形梯度的冀西北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4期

2 李欣;叶长盛;吕雪;;基于地形因子的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4期

3 王宽;蔡正华;齐增湘;陈坚;李晖;李涛;冯倩;;2000—2013年衡阳市土地利用格局转变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年07期

4 曾黎;杨庆媛;杨人豪;陈伊多;;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景观格局优化——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7年05期

5 董顺舟;赵宇鸾;李秀彬;;基于地形梯度的高原山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特征——以贵州省盘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2期

6 何昌华;陈丹;李天国;李辉;徐晓军;;基于空间统计和多元统计的耕地影响因素及回归模型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7年02期

7 孙建伟;罗静;孔雪松;崔家兴;田野;;基于空间特征的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与潜力测算[J];人文地理;2017年02期

8 刘洪柱;毛晓曦;王树涛;;滨海生态脆弱区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以黄骅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9 李薇;谈明洪;;太行山区不同坡度NDVI变化趋势差异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年04期

10 冀婷婷;;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艳霞;武爱彬;刘欣;秦彦杰;;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地形梯度特征与生态服务价值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3期

2 谭龙;陈冠;王思源;孟兴民;;逻辑回归与支持向量机模型在滑坡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1期

3 周启刚;陈丹;;重庆山地都市区土地利用地形特征分异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3期

4 张荣天;;宁镇扬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以镇江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3期

5 郭洪峰;许月卿;吴艳芳;;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格局与时空变化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年01期

6 龚黎明;王成源;王长生;胡云喜;唐用洋;胡平;王庆东;;渝东南地区泥盆纪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2年03期

7 廖继武;周永章;蒋勇;;海洋对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2年09期

8 陈飞;高佩玲;郎新珠;刘现伟;王文勇;;基于GIS和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8期

9 满苏尔·沙比提;祖丽胡玛尔·达吾提;;南疆典型绿洲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分析——以疏勒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8期

10 郭碧云;王光谦;傅旭东;张正峰;;黄河中游清涧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分形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清丽,陈友飞,王国杰;福建省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J];福建地理;2004年04期

2 徐霞,王静爱,贾海坤,高琼;内蒙中部地区不同生态区土地利用格局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3 张永民;周成虎;郑纯辉;李立伟;;沽源县土地利用格局的多尺度模拟与分析[J];资源科学;2006年02期

4 史同广;张明亮;郑国强;翟荣新;;采煤沉陷区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及复垦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3期

5 罗艳;杨树华;徐淑升;谭志卫;;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趋势预测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06期

6 宋乃平;张凤荣;;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7 杨翠林;秦富仓;朱丽;邬鹏程;;奈曼旗大沟头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4期

8 陈丹丹;鲁成树;吕军;张明锋;;安徽省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预测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9年04期

9 邓祥征;林英志;战金艳;何书金;;基于栅格数据的土地利用格局解释模型及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10 吴桂平;;不同尺度转换方式对土地利用格局模拟的影响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琴;董玉祥;;广州土地利用格局与效益耦合关系探讨[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2 邵一希;李满春;陈振杰;杨康;;地理加权回归在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模拟中的应用——以常州市孟河镇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卫伟;陈利顶;傅伯杰;;降雨和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下的水蚀过程:挑战与解决途径[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菊;郑林;;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驱动力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峥;石培基;陈颖;许晓霞;刘英英;;甘州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评价[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德林;黄土高原上黄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功能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2 谭晓雨;基于道路交通环境负荷因素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3 傅瓦利;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4 章戈;基于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雨洪管理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阳柏苏;景区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垠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土地利用格局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淑君;基于生态环境稳定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潘倩;清代中期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网格化重建[D];南京大学;2014年

4 范晓锋;基于ANN-CA模型的珲春市土地利用格局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沈明燮;黄土丘陵矿区土地利用格局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王腾;苍溪县地貌对土地利用格局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丽娜;山东省土地利用格局及其驱动因素[D];山东大学;2008年

8 王灵芝;长白山不同坡向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荣;哈巴河县土地利用格局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模拟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10 杨霞;奈曼旗大沟头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30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830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8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