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农村劳动力 + 劳动力转移 ; 参考:《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事关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重大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当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历史研究方法考察了1949-2013年我国农村劳动转移的历史变迁,结合各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和政策环境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动力转移发生的原因和特征。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农民自主理性选择,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分别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控制阶段、起始阶段、发展阶段、调整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有序发展新阶段。其中,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特征为“离土不离乡”,农民的兼业化特征非常明显;20世纪90年代,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比例加大,但是家庭成员多数仍然留守农村,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家庭成员的非农生产和农业生产的跨地区分工。进入本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深化,相当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特征为“离土又离乡”,农民群体内部出现了明显分化。从理论上来看,当农村劳动力处于绝对过剩阶段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没有影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农村劳动力由绝对过剩过度到相对过剩,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会产生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对农业产出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资本替代效应和土地流转效应增加农业生产能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三农”优惠政策也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产出能力。所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以上各个方面的综合作用。通过对1978-2013年我国农业产出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生产;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初级阶段,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不显著;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显著为正。实证结果也支持上述理论分析的结果。最后,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对全文的研究结论做出了总结说明,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rural labor force has been transferred to cities and towns.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rural area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from 1949 to 2013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bor power transfer in China are deeply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olicy environment of each stage.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is a rational and independent choice of farme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it has obvious stages. They are the control stage, the initial stage, the development stage, the adjustment stage,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new stage of orderly develop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1980s are "not leaving the lan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concurrent employment are very obvious. In the 1990s,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moving out has increased. However, most of the family members remain in rural area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ross-regional division of n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family member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has continued to deepen, and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is characterized by "leaving the land and leaving the country", and there is a marked differentiation within the peasant group. Theoretically, when the rural labor force is in the absolute surplus stage, 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has no effect on the agricultural output; with the continuous transfer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the rural labor force is over from absolute surplus to relative surplus. The marginal output of rural labor force is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will produce the effect of allocation of labor resources, which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output. Howev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creas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through the effect of capital substitution and land transfer, and a series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sued by the state also increase the input to agriculture and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output ability. Therefore, the final impac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on agricultural output depends on the comprehensive role of the above aspects. Through the empirical test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output level in China from 1978 to 2013, 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n general, 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China has promot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The influence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on agricultural output i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influence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on agricultural output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after the 1990s. The empirical results also support 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theoretical analysis.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y of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6;F3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怀忠;提高认识 强化组织 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J];乡镇经济;2001年02期
2 范小玉;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为7.74%[J];调研世界;2001年06期
3 李玉山;;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J];学理论;2002年06期
4 薛国琴;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J];农业经济;2002年03期
5 韩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2年05期
6 肖立新;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孟文,王健;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及思路[J];发展论坛;2002年09期
8 游鹄;云关乡农民增收与富余劳动力转移刍议[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年03期
9 周广森;抓好五大工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J];苏南乡镇企业;2002年03期
10 陆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J];经济论坛;2002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昭文;;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和推进措施[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姜春华;;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泽敏;杨晓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式及其效果分析[A];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国炳;黄大学;;湖北省农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解决途径[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李勋来;;制度变迁及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秀芝;尹继东;;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江西的实证[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朝晖;陈琳;;基于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村教育发展思考[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文明;;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研究[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永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流向及特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10 张随榜;李博;张之峰;;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与农民工组织管理[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红萱 孙昂;江苏发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N];中国财经报;2006年
2 田逢春;去年云南省600余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实习生 董瑶 本报记者 代乐;我省去年转移培训12.7万农村劳动力[N];贵州日报;2006年
4 张晓红;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成立[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5 省十届人大代表 彭曼君;推进贫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N];湖南日报;2007年
6 崔传义;为什么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N];人民日报;2006年
7 记者 任平;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质的飞跃[N];山西科技报;2006年
8 郭雄伟;我市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始[N];商洛日报;2007年
9 谷嫦瑜;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技能型转变力度[N];渭南日报;2007年
10 田逢春;全省600余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N];云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爱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许晓红;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国强;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马华泉;城市化中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申鹏;基于中国人口转变视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松;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刘秀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许昆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马红梅;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资本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许碧;贵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3 谢希俐;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欣;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生态位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5 李总;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薛从彬;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财政作用[D];四川大学;2006年
7 张成玉;社会资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陈琳;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魏晓柳;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薛锋;江苏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74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074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