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质量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的耕地保护分区方法
本文选题:耕地质量指数 + 空间自相关 ; 参考:《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从耕地的自然条件、利用情况和经济水平出发,结合耕地的空间属性,借助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方法,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分区方法。首先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方法,探究高平市耕地质量在空间上整体的分布情况,以便进行下一步更细致的分析;再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以耕地质量指数为变量,探究高平市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最终基于综合质量的分析结果提出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整体分析显示,高平市耕地的自然条件、利用情况和经济水平皆表现出显著聚集性;局部分析得出,高平市耕地从自然条件、利用情况和经济水平3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HH(高-高)型和LL(低-低)型耕地表现为聚集分布;HL(高-低)型和LH(低-高)型耕地呈零星分布。最终从耕地的3方面分别进行局部分析,并依据3个局部分析结果组合,结合实际,提出耕地保护分区的方法及思路。
[Abstract]:Based on the natural conditions,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level of cultivated land, combining the spatial attribut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with the aid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ethod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zoning is put forward. First of all, using the method of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o explore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Gaoping City in order to carry out further detailed analysis; then using the method of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o take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dex as a variab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Gaoping city is studied.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zoning scheme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tural conditions,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level of cultivated land in Gaoping City are significantly aggregated, and the lo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in Gaoping City is derived from the natural conditions. In terms of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level, HH (high) type and LL (low) type cultivated land were distributed sporadically in HL (high low) type and LH (low high) type cultivated land. Finally, the lo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accord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ree local analysis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method and thought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zoning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11010-06)
【分类号】:F30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凌;耕地保护与明天的生活[J];北京房地产;2000年06期
2 姜延卫;耕地保护对策的探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缪瑛;数质并重,切实抓好耕地保护[J];石河子科技;2000年06期
4 杨亦民,陈和钧;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年01期
5 刘田;增减进退之间——世纪初耕地保护形势思考录[J];中国土地;2001年06期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专题调研组;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J];国土资源通讯;2001年02期
7 詹运洲;理顺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关系的思考[J];上海建设科技;2001年01期
8 张先锋 ,徐邓耀 ,吴亚娟;贫困县耕地保护思路及对策[J];国土经济;2002年09期
9 陈茵茵,褚玉江;入世后广东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02期
10 王秀芬,郝晋珉,毕继业;耕地保护的新思路[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秀茹;马勇冰;王秋兵;;当前耕地保护的难点及对策[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九个全国“土地日”: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论文集[C];2009年
2 晏涵;刘觉民;任国平;黄怡;刘丽;胡浩怡;;长沙市耕地保护和利用问题的探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秦明周;卢红岩;;耕地保护中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卫东;;论耕地保护认识的误区[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葛敬光;;浅谈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措施[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6 佟伟光;杨爱萍;张大安;;美、中耕地保护的比较和借鉴[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曾敏;;成都市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的探索与实践[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京;胡柳;;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的耕地保护——新形势下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郭力娜;;我国耕地保护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玉征;;浅谈耕地保护的途径和具体措施[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君宇 杜新波 胡杰;让全社会来监督耕地保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2 田网;耕地保护仍是热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记者 董超文邋通讯员 傅伦为 实习生 郭怡晨;深圳耕地保护具有特殊意义[N];深圳商报;2007年
4 记者 张中源;自治区200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组在我地区检查工作[N];日喀则报;2009年
5 记者 钟伟 通讯员 春明 福刚;省耕地保护验收组来我市检查指导[N];德州日报;2009年
6 记者 常慕城;省检查组来菏检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N];菏泽日报;2009年
7 朱道林 王翔;创耕地保护新机制 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N];东方城乡报;2009年
8 武永清;我市召开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座谈会[N];太原日报;2009年
9 记者 武春晖;扎实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N];淮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潘燕 实习生 丁静茹;郑州出台政策加强耕地保护[N];郑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郑纪芳;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相关主体行为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牛海鹏;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效军;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张全景;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毛良祥;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与补偿基金规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石志恒;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薛凤蕊;我国农地确权对耕地保护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霄;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于兰红;我国农民耕地保护主体地位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石彦;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马驰;构建我国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讨[D];河南大学;2009年
5 冷磊世;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邵宏斌;武汉市城乡结合部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动力机制与对策建议[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任继伟;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行为分析及程度评判[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邓健;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张雅琴;地方耕地保护的途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王翠华;农户参与耕地保护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11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11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