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农用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与收益分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1 19:23
【摘要】: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关系到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发展股份合作后,2017年我国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一宏观制度安排,也将成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又一次创新。农用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农村集体组织成员自愿合作,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问题,充分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土地产权制度的明晰,极大推动了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土地走向市场化进程,使农民土地权益得到极大化的保障。本文采用制度建设研究和制度对比分析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对比分析、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农用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进行分析。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界定了农用地股份合作制成员资格及管理方式。通过对农用地股份合作制实施过程前集体资产清查核算的范围、方法和流程进行研究后明确了在界定一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问题上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对出嫁、入赘、离婚、“农转非”、在校学生以及服役、服刑人员的成员资格予以界定。明确了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管理模式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适合现在形势。(2)设计了农用地股份合作制的股权设置模式与量化方式。通过对比自主经营型农用地股份合作和内股外租型股份合作的制度特点,进而分情况讨论了两种股份合作制的股权设置与量化和股权管理,确定了两种模式下的股份流转范围,设计了合理的退股路径。(3)提出了自主经营型、内股外租型股份合作制的收益分配方式的新探索。内股外租型在收益分配要按照保障收益、按股分红、风险规避、阶梯激励的机制设立,让入股农民享有基本收益的同时,分享到增值收益。通过收益分配激励机制的设立,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也激活了村民生产劳动的内在动力。
[Abstract]: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related to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After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xplicitly proposed to develop the cooperation of shares, in 2017, China continued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land system, implementing the ownership, contract right and management right of "three separate rights". This macro-system arrangement will also become another innovation of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in Chin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voluntary cooperation and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among the members of rural collective organizations, the reform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share cooperative system has solved to a great extent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and scale management, and has fully realized th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hrough the clarity of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lan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production has been greatly promoted to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 so that farmer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are maximized protection.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contrast analysis, and analyzes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land share cooperative system by the methods of norm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study. The main content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define the membership and management mode of agricultural land stock cooperative system. After studying the scope, method and process of checking and accounting collective assets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share cooperative system, it is clear that the problem of defining the members of gene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cannot be "one-size-fits-all". We must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and problems left over from history. At the same time, marriage, entry, divorce, "agricultural conversion", school students and service, the members of the prison term to define the membership. It is clear that in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members of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dynamic and dynamic is suitable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2) the stock right setting mode and quantify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land share cooperative system are designed. By comparing the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lf-managed agricultural land share cooperation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ease stock cooper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tock right setup and quantification and equity management of the two kinds of stock cooperative system, and determines the scope of the stock circulation under the two modes. A reasonable way to withdraw shares is designed. (3)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mode of autonomous managem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leasing stock cooperative system is put forward. The internal shares and external rents should be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guaranteed income, the share dividend, the risk aversion and the ladder incentive mechanism, so that the farmers can enjoy the basic income and share the value-added incom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centive mechanism of income distribution, while developing collective economy, it also activates the intrinsic motive force of villagers' production and labor.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存刚,范兆斌,苏晓燕;甘肃省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2 卫海森;股份合作制改造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0年08期

3 于虹;股份合作制亟待完善[J];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04期

4 凌国顺,夏静;股份合作制改造及其制度缺陷[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01期

5 涂维亮;股份合作制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探讨[J];经济问题;2000年02期

6 崔永刚;对股份合作制认识误区的辨析[J];理论学刊;2000年01期

7 窦晴身;股份合作制操作主要难题思考[J];理论学刊;2000年02期

8 余文建,陈躬林;股份合作制:一种过渡性的企业制度[J];求是学刊;2000年02期

9 朱宝树,崔军;股份合作制是实现企业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J];税收与企业;2000年S1期

10 周秉腾;一部有较强思想性和学术性的学术专著──推介刘志庚同志新著《中国股份合作制研究》[J];特区经济;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纪尽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和特征[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2 陈春艳;;股份合作制:实现公有制的有效形式[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3 陈躬林;;股份合作制:一种过渡性的企业制度[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4 李秀红;;国有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探索[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5 胡志文;马英;;浅谈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6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A];新时期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方向——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论坛文集[C];2001年

7 严志全;李春杰;史弘展;;青海省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研究[A];改革 求实 创新——青海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8年

8 唐柯;;股份合作制改变了医院面貌[A];中国盲人按摩学会医院管理工作委员会及教育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9 刘天惠;;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中小企业脱困、发展的重要举措——新矿集团地质勘探公司是如何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A];第五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4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怀忠;;股份合作制的基本概念和改制操作[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喻波;云南谋解“股份合作制”困局[N];云南经济日报;2006年

2 山东省地质探矿机械厂 张树标;股份合作制:地勘单位改革首选方式[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市打击走私与海防口岸管理办公室主任 梁雄军;股份合作制的起源发展与展望[N];台州日报;2008年

4 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 吴海玲 赵峰;我国农民股份合作制存在问题及其改革探索[N];光明日报;2014年

5 记者 蓝晨;我市13个村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N];衢州日报;2014年

6 郭铁民;合作制与股份合作制[N];福建日报;2000年

7 潘兴米;股份合作制的法律特征及适用范围[N];贵州日报;2005年

8 唐山市 马汝云;股份合作制改组面临三大难题[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9 记者 方华;股份合作制:站在十字路口[N];金融时报;2005年

10 黄天衷;劳服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问题和对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傅夏仙;股份合作制:理论、实践及其适宜领域[D];浙江大学;2003年

2 金文龙;早期工业化、决策自由度与集体资产认知—对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观察[D];上海大学;2016年

3 穆向丽;农用地使用权征用的补偿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蒋贵国;四川省农用地类型区划分及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于斌;农用地健康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聂艳;耕地质量评价的模型方法与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全新奇;黑龙江省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8年

2 许敏;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改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3 金婉;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年

4 项亚萍;农地股份合作制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5 董毅姝;农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7年

6 袁静;股份合作制在我国中西部农村运行的法律机制[D];山西财经大学;2009年

7 唐启平;成都农垦国有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王玉双;我国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9 张晖;股份合作制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10 曹岚;我国股份合作制现状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36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136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9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