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民国时期安徽乌江农民合作组织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2 13:57
【摘要】:近代中国饱受外忧内患,农村经济日益破产。借此,广大爱国志士加入农村复兴运动中,以山东邹平模式、河北定县模式最为代表。民国十九年,金陵大学与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合作,在安徽乌江成立农业推广实验区,进行农业改良推广,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乌江农会实行会员宽进严管、会员结构合理;通过与中国银行合作,经营粮食抵押,减少“谷贱伤农”的损失;辅助农民组织合作社,缓解农村资金枯竭问题;团结农民对抗劣绅土豪,维护农民权益;代为农民解决法律土地纠纷,维持乡村社会和谐。基于民国时期农村复兴运动的背景,本文以安徽乌江农民合作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民国时期有关乌江农民合作组织的史料,使用经济学与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乌江农民合作组织的成立与运营进行剖析,发现乌江农民合作组织治理完善,主要是将散漫弱小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农业改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首先,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合作社和棉农间的行为博弈,得出完善的合作社制度、丰富的社会资本是棉农守法的重要因素,执行成本是影响合作社执法的重要因素的结论。结合史料发现实验区运营棉花运销合作,改善了棉花交易环境,提高了棉农的收益。乌江信用合作社严格审查会员资格、合理安排借款用途、期限及借款额度,实行抵押担保、提取公积金等风险管控措施,缓解了乡村资金枯竭。其次,拟用比较制度分析法,解释合作社进展的困境,发现国民政府实施战时统制经济政策,强化合作对乡村资源的控制,严重偏离了合作社设立的初衷。最后,总结乌江农民合作组织的特点及提出其借鉴价值。乌江实验区作为“第一行动集团”,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形成诱致性制度变迁;农会指导协助成立合作社,合作组织一体化效应显著。当下政府进行顶层制度设计时需考虑底层实际,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模式的“三位一体”的合作组织。
[Abstract]:Modern China suffered from external and internal troubles, and the rural economy went bankrupt day by day. Thus, the vast number of patriots joined the rural rejuvenation movement, Shandong Zouping model, Hebei Dingxian model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 1919, Jinling University cooperated with the Central Agricultural extension Committee to set up an agricultural extension experimental area in Wujiang, Anhui Province, to carry out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and extension, with remark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e Wujiang Farmers Association implements strict management of its members, and its membership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through cooperation with the Bank of China, it manages grain mortgages to reduce the loss of "untouchable farmers"; assists farmers in organizing cooperatives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capital depletion in rural areas; Unite the peasants against the bad gentry and land, safeguar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easants, solve the legal land disputes on their behalf, and maintain the harmony of the rural society.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juvenation movemen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rur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of Wujiang in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makes use of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of Wujiang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economics and history to analyze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Wujiang farmer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governance of Wujiang farmer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is perfect, mainly to organize the loose and weak peasants to carry out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Promot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First of all,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game model, analyzing the behavior game between the cooperative and the cotton farmer,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perfect cooperative system, abundant social capital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cotton farmers abiding by the law, and the execution cost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ooperative law enforcemen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cooperative operation of cotton 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ing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improves the cotton trading environment and the income of cotton farmers. Wujiang Credit Union strictly examines the membership, reasonably arranges the loan purpose, the term and the loan quota, implements the mortgage guarantee, draws the accumulation fund and so on the risk control measure, alleviates the countryside fund to dry up. Secondly, the author intends to use comparative system analysis method to explain the plight of the progress of cooperatives, and find out tha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mplements the economic policy of controlling economy in wartime and strengthens the control of rural resources by cooperation, which deviates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setting up cooperatives seriously.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ujiang Peasant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its reference value. As the "first action group", Wujiang experimental area accelerat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and forms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s. At pres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the reality of the bottom layer,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innovate the financial policy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establish a "trinity"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晔;国外农民合作组织的比较与借鉴[J];世界农业;2002年05期

2 邹德龙,胡圣礼;农民合作组织与政府[J];老区建设;2002年02期

3 黄祖辉;Olof Bolin;徐旭初;;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五问[J];浙江经济;2002年01期

4 黄祖辉,OlofBolin,徐旭初;农民合作组织认识误区辨析[J];经济学家;2002年03期

5 陈风波;提高农民交易能力 组建农民合作组织[J];农村经济;2002年05期

6 安徽省财政厅“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课题组;积极支持农民实行新的联合与合作——安徽农民合作组织调研报告[J];安徽决策咨询;2003年11期

7 向荣;农民合作组织与信息技术的运用[J];现代农业;2003年11期

8 安徽省财政厅“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课题组;积极支持农民实行新的联合与合作——安徽农民合作组织调研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84期

9 苑鹏;关于理顺农民合作组织产权关系的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04年01期

10 韩俊;一号文件将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进入新阶段[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馥娟;;农民合作组织在促进农民素质提高中发挥的作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2 王宽让;;农民合作组织催生乡镇社区自治[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立平;;农民合作组织中农民合作行为的探讨[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王德斌;;新乡村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5 韩国明;张帆;;农民合作组织与生态农业发展互动关系分析——西北地区临洮县调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陈进;;积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新时期安徽省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A];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卫平;张欣;禄旭光;;当前陕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现状特点、问题及对策[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芳;秦海鸥;;基于AHP的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影响因素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成立30周年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兆林;陈丽娜;李正洪;边桂云;姚家富;杨慧;;拥抱合作化 拥抱大未来[A];第四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钟真;孔祥智;;奶价大幅上涨情况下奶农缘何增收困难——对奶价波动下的呼市奶牛养殖效益分析[A];第三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鲁来;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黄祖辉 Olof Bolin 徐旭初;中国的农民合作组织还有戏吗?[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宋庆军邋王楠楠;农民合作组织架起农民增收桥梁[N];焦作日报;2007年

4 许银钟 荣智 王刘;要重视解决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N];金融时报;2008年

5 杨永祥;全国农民合作组织网络推广 项目西北地区首次开班[N];中华合作时报;2011年

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 马荣;建立农民合作组织的制约因素[N];湖北日报;2001年

7 徐萌 记者 刘云云;营造好环境 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组织质量和水平[N];四川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李存才;培植农民合作组织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N];中国财经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春艳;我市多举措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N];宜宾日报;2013年

10 江苏省农委主任 吴沛良;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两大主体[N];农民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燕平;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技术吸收能力的历史演化、理论框架和评价[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赵继新;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杨娜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经济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泽林;我国农民合作组织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2 王艳;陕西省农民合作组织制度效率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文德;黑龙江省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4 韩洁;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5 杨红亮;浅析农协对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6 李萍;新时期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7 赵静;关于西北地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方向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刘志博;河南省生态型农民合作组织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5年

9 张文明;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优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10 程柳楠;社会资本对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66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266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4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