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创新、灌溉与玉米稳产研究——兼论中国玉米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是否有所改观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adaptability strategy of stable yield of maize in China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and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aking cor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gives a new test to the old topic of whether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pends on heaven to ea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166 prefectural municipalities (districts, leagues, autonomous prefectures) of 12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in the major maize producing regions from 2004 to 2014, It was found that maize germplasm innovation and irrigation condition improvement as adaptive strategies to mitig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tabilizing maize yield, while drought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maize yield per unit area. Based on maize germplasm innovation, irrigation conditions and drought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tuation of maize production in China has improved from 2004 to 2014. However, the irrigation tools that support corn's ability to cope effectively with drought are the ever-expanding number of machine wells, which overexploit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North and Northwest China, where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are scarce. It will increase th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nd safety risk of grain production. " In the period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task of grain production in areas with overloaded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when balancing the two goals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to give relevan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rgumentation on this issue.
【作者单位】: 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农业部软科学项目(2014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1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60)~~
【分类号】:F323.213;F323.3;F32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周冬梅;欧阳兆云;张和稳;黄飞;莫绍宁;;田阳干旱指数对早玉米产量影响的农业气候评价[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年03期
2 徐晓鹏;;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我国6省6村的实证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年04期
3 谢立勇;李悦;钱凤魁;赵洪亮;韩雪;林而达;;粮食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性与脆弱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5期
4 仇焕广;张世煌;杨军;井月;;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年01期
5 麻吉亮;陈永福;钱小平;;气候因素、中间投入与玉米单产增长——基于河北农户层面多水平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11期
6 陆文聪;祁慧博;李元龙;;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李文娟;覃志豪;林绿;;农业旱灾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0年03期
8 肖俊夫;刘战东;刘祖贵;陈玉民;刘小飞;;中国玉米生长期干旱与灌溉投入问题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09年05期
9 张世煌;;玉米种质创新和商业育种策略[J];玉米科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映慧;郭晶鹏;毛克彪;项亚楠;李怡函;韩家琪;吴馁;;1949-2015年中国典型自然灾害及粮食灾损特征[J];地理学报;2017年07期
2 王全忠;薛超;周宏;;种质创新、灌溉与玉米稳产研究——兼论中国玉米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是否有所改观[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年04期
3 涂涛涛;马强;李谷成;;极端气候冲击下中国粮食安全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基于动态CGE模型的模拟[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4 叶志标;李文娟;;基于埃塔平方法(η~2)的中国小麦生产驱动因素贡献份额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6期
5 杨宇;;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6期
6 甄霖;王超;成升魁;;1953—2016年中国粮食补贴政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7年06期
7 陈苏;胡浩;;不同农业政策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年03期
8 程长林;任爱胜;陈林;修文彦;;我国乳制品供给市场地理集聚与驱动因素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17年05期
9 汪希成;潘虹宇;;基于系统动力模型的四川省粮食生产与消费趋势情景仿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10 王蕾;王鹏新;李俐;张树誉;;基于VTCI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冬小麦单产估测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月文;黄文;邹燕;;基于连旱日数的气象干旱评价方法[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年03期
2 郭洪权;何草青;陆炳记;覃永烈;;2011年后汛期干旱特点及成因诊断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年S1期
3 刘燕华;钱凤魁;王文涛;葛全胜;马翠梅;张九天;何霄嘉;;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4 徐玲玲;王建林;宋艳玲;郑昌玲;方利;宋迎波;;基于订正后的CI指数分析近50年干旱对山西省玉米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3期
5 熊伟;杨婕;吴文斌;黄丹丹;曹阳;;中国水稻生产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J];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6 廖雪萍;梁骏;黄梅丽;苏永秀;李政;;广西冬耕季农业气候资源对冬种马铃薯布局的影响[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年04期
7 王波;;农业推广与粮食安全[J];粮食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8 习银生;杨丽;;我国玉米供需形势和进口前景分析[J];中国农垦;2012年11期
9 潘韬;刘玉洁;张九天;王文涛;;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11期
10 肖登攀;陶福禄;;过去30年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物候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化民,王宁珍,马妮娜;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一膜两用热效应显著[J];气象;1995年02期
2 卢友璋;;长春地域“玉米带”及其耕地营养整治(二)[J];农村科学实验;1999年09期
3 李隆,金绍龄,张丽慧,吴国菁,马永泰,孙宁科,索东让;小麦/玉米带田玉米施氮时期的定量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4 ;知识窗[J];黑龙江粮食;2002年05期
5 赵雪娇;孙东宝;王庆锁;;玉米‖甘蓝间作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2年03期
6 刘会青;王鸿斌;赵兰坡;;吉林玉米带现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7 马树庆;论吉林省中部玉米带的气候生态适应性[J];生态学杂志;1990年02期
8 沙奕卓,,娄秀荣;针对玉米的作物特性的干旱指数[J];气象科技;1994年02期
9 索东让,孙宁科,吴国菁,马永泰,李隆,张丽慧,金绍龄;小麦/玉米带田磷肥分配方式及后效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10 王宏燕,周东兴,孙聪姝,侯中田;松嫩平原玉米带农业生态系统研究(I)——能流模型各参数的确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生茂;芦满济;邱进怀;;甘肃省河西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施N量及其环境效应[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杨生茂;郭天文;;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施氮量及其环境效应[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久东;包兴国;曹卫东;车宗贤;胡志桥;卢秉林;杨文玉;李全福;;间作绿肥作物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蒋洪艳;东北干旱对市场影响力度有限[N];期货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邹渠;防冻害 农科专家支招[N];四川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蔡福;玉米农田下垫面动力与热力参数动态对陆面过程模拟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赵锦;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产量潜力及提升空间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慧娟;秸秆还田不同年限对土壤生化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任姗;玉米—大豆轮作对黑土区作物—土壤碳氮循环的模拟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3 柳欣茹;灌漠土间作和施磷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6年
4 耿迪;吉林省秸秆还田推广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5 王薇;玉米智能测产成图系统研究与开发[D];吉林大学;2011年
6 夏卿;吉林玉米带黑土酸度性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7 黄焕平;气候变化对中国、欧洲玉米生产影响的模拟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8 方瑾;不同覆盖耕作方式下玉米生长、土壤水温及无机氮变化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9 边超钧;陕西省玉米干旱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10 郑媛媛;电动玉米中期追肥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96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296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