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上)
本文关键词: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上)
摘 要:本文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CTAP)和中国农业决策支持系统(CHINAGRO)分析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对我国总体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CAFTA将提高中国和东盟贸易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双边经济福利增长;(2)建立CAFTA将导致我国的蔬菜、小麦、花卉等产品出口增加,而植物油和糖类产品进口数量会大幅增加;(3)CAFTA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特别是对于水果和水稻这些在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品质差异的产品;总体上来看,CAFTA将使华北、东北以及华东等地区的农业获益,而华南地区的农业将受到负面的冲击,这与多边自由贸易对我国的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恰好相反。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区域农业发展,模型分析
一、研究背景
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同时,重视和倡导双边自由贸易的地位和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会提高成员国的生产效率、增加投资、有助于国内改革,从而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增长(Fukase and Winters,2003;杨军等,2005)。在目前多边贸易谈判特别是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我国积极开展了与东盟、新西兰、智利、巴基斯坦等国的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以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签订并实施了5个自由贸易协定,4个处于谈判阶段,还有4个处于可行性研究中。
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当前我国正式缔结并付诸实施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由贸易协定。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10国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4年1月1日,“早期收获”计划正式启动,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的实施标志着自由贸易协定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05年CAFTA的经济总量已达到29710.8亿美元,贸易总量为13948.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拥有消费者数量最多、经济和贸易总量较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逐步实施,不仅对中国和东盟,而且对世界的经济和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许多研究已经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双边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降低双方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促进双边贸易和经济的发展。Chirathivat(2002)通过CGE模型分析认为,CAFTA的建立将使中国的GDP提高0.36%,获得2986.2亿美元的福利收益。东盟国家的GDP将增加0.38%,福利增加1787.1亿美元。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我国劳动力生产成本较低,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会冲击东盟向其他国家的产品出口,对东盟的整体福利或者某些产业造成负面影响(Tongzon,2005;Hoist and Weiss,2004)。第二个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由于CAFTA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性组织,对于自贸区以外的成员国而言,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特别是各成员国之间相互削减关税会使非成员国产品的进入产生困难,导致一些国家贸易总量和社会总福利减少(Ahearne et al.,2006)。
针对建立CAFTA对我国农业部门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分析,但这些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全国层面,而且研究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建立CAFTA对我国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吕玲丽(2006)对我国和东盟国家出口农产品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互补性较强,但蔬菜、水产类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极高,因此,CAFTA可能对我国除了蔬菜和鱼类之外的产品出口产生正面影响。然而,荣静和杨川(2006)的研究却认为,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性,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立CAFTA会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Chi-rathivat(2002)的研究认为,建立CAFTA会促使中国的水稻、糖类和植物油的出口增长,分别为24.7%、23.1%、13.1%,而对水果产生负面影响,使进口增加5.1%。Yang等(2006)的研究却认为CAFTA对我国水稻出口的拉动作用有限(2%),并且对我国的菜籽油和糖类会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认为上述研究结果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经济和贸易总量大、贸易伙伴情况复杂的自由贸易区,定量研究该自由贸易区经济影响的难度较大。其次,这些研究没有对东盟内部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状况进行详细分析,例如东盟一共包括11个国家,各国的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较大区别,而我国更是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结构,甚至不同区域生产的同类产品在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不分区域进行研究,往往会得到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连接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和中国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模型(CHINA-GRO),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次分析CA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发展的影响。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中国和东盟间的农产品贸易变化趋势;第三部分阐述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模拟方案;第四部分是模拟结果及分析;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中国和东盟间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和变化趋势
我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从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迅速增长,市场间依赖性不断提高。1999年以来,东盟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开始增加,2001年以后出口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由1999-2001年的17.3%快速提高为2002-2005年的27.3%。由于东盟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增长大于其总体农产品出口增长,所以东盟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占其农产品总出口的份额也由1999年的4.8%持续增加为2005年的10.2%。2005年,我国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已达50亿美元(2000不变价格)。相对而言,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较慢,在2001-2005年,出口年均增长l7.0%,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而且贸易逆差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由于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与中国农产品总体出口增长几乎保持一致,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占农产品总出口份额没有明显变化。
我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结构有明显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对东盟出口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水果、加工食品和水产品。2005年这3种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77%,其中,蔬菜和水果是最主要的品种,占农产品总出口的40%,,其他两种产品分别占23%和14%。从进口产品来看,我国主要进口植物油、橡胶、蔬菜和水果等。2005年这3种产品的进口占中国从东盟农产品进口总量的83%,其中,植物油(主要是棕榈油)、橡胶、蔬菜和水果分别占36%、33%和14%。
随着双边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增长,农产品贸易结构也开始朝着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方向调整。相对东盟而言,我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而东盟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有较明显的优势。虽然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总体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但是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依然保持着贸易顺差,而且贸易顺差在2001年后逐年增加,由2001年的1.7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3亿美元(2000年不变价格)。相反,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东盟对我国的出口呈快速增长,进口量由2001年的14.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9.5亿美元(2000年不变价格)。东盟出口和中国进口的农产品贸易补偿指数(TCI)在2001-2005年间持续上升,由2001年的1.07增加为2005年的1.48。这表明东盟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结构随着我国市场需求的变化在逐步调整,补偿性在逐渐提高。
三、研究方法和模拟方案
本研究通过连接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CHINAGRO)分析了CAFTA对我国总体及不同区域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分为两个步骤:首先,采用GTAP模型在国家层次上对CAFTA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将GTAP模型模拟出的国际农产品价格变化输入到CHINAGRO模型中,利用该模型系统模拟CAFTA对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是美国Purdue大学开发的多国家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广泛应用于贸易政策变化对全球不同国家经济系统的影响分析(Hertel,1997)。它是一个比较静态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者最小化生产成本,消费者最大化效用,所有产品和投入要素全部出清。不同的国家生产的产品按原产地进行分类(阿明顿假设),并通过常系数替代弹姆匠谈春衔ヒ坏慕诓贰T谝厥谐。投υ诟鞴诳梢宰杂闪鞫恋卦诟鞴安煌挡棵偶洳皇峭耆鞫!肮试耸洳棵拧笨梢云胶獾桨都?SPAN lang=EN-US>(CIP)和离岸价(FOB)之间差异,并通过双边贸易将世界各国联系起来。
CHINAGRO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多区域一般均衡模型(Keyzer and Van Veen,2005)。该模型共包括水稻、小麦、蔬菜、水果、牛肉、猪肉等17种主要农产品。模型将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青藏8个区域。模型可以用于分析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变化(包括土地、水资源等)、人口和经济因素等社会条件变化等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消费、国际和国内区域间农产品贸易、农产品价格等的影响。
根据研究目标,我们设定了两个模拟方案,即基准方案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方案,通过比较两种方案的模拟结果来分析CAFTA的影响。(1)基准方案,在GTAP模型中,采用递归动态的方法,分两个阶段(2001-2003年,2003-2010年)模拟不同时期世界各国的经济变化。在贸易方面主要考虑以下政策变化:2005年实现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各项协定;我国在2001-2010履行人世的各项承诺;东盟内部贸易自由化。在CHINAGRO模型中,假设各区域的进出口价格同GTAP模型的模拟结果一致,对于进口产品还考虑了国内进口关税和港口到内地的运输成本变化。(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方案。根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规定,我国和东盟老成员国在2010年完全建立自由贸易区,与东盟新成员国在2015年建成自由贸易区。届时,将取消所有正常类产品的进口关税。本文的CAFTA模拟到2010年,中国和东盟老成员国在所有产品上的进口关税在2010年完全取消;对于新成员国,考虑到他们在“早期收获”协议中所做出的承诺,对列入“早期收获”中的中国产品实施零关税,其他产品维持以前的关税水平;而中国取消来自东盟新成员的所有产品的进口关税。
本文关键词: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1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3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