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变格局

发布时间:2017-03-19 09:01

  本文关键词: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变格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耕地非农化压力及其区域差异是建设用地指标区际配置的基础。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耕地非农化压力区际差异明显。通过对比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开展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格局研究,结合重心迁移模型,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化路径。结果表明:(1)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中恩施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大,其他城市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小且相对变化较小;东部地区的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大且相对变化较大;(2)2000~2011年,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迁移,表明湖北省东部一些城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相对西部一些城市的增长较大。(3)重心迁移距离为17.37 km,相对较小,表明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于2000~2011年整体变化相对稳定。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 区域差异 重心迁移 湖北省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13CGL09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113;41101098)~~
【分类号】:F323.211
【正文快照】: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近年来,由于建设占用、农业现代化发展、退耕、生活、生产等一系列因素,我国耕地面积流失严重。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从而导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成为耕地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现代化社会中逐渐增加的城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2 吴次芳;杨志荣;;经济发达地区农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何英彬;陈佑启;姚艳敏;石淑芹;李志斌;万利;;东北三省耕地非农化时空特征及其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J];资源科学;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8期

2 付士波;王海鸿;马琼;;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的定量分析——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3 ;Spatial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in Kunming City,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2期

4 ;Pressure on Cultivated Land in Fengxian County,Jiangsu Provinc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8期

5 ;Changing Tre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armland Resources in Pingdingshan City,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1期

6 ;Research of Mechanism on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al Competition on Farmland Conversio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1期

7 李娜;郑新奇;董金玮;;济南市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分析及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8 崔艳琳;盖艾鸿;孙鹏举;张军;;甘肃省不同生态区耕地压力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9 汤莉;周宝同;邓健;;重庆市耕地非农化时空变化与调控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10 王乐;蔡运龙;;近60年贵州省清镇市耕地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婕;全国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修丽娜;基于OWA-GIS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张建国;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5 付青叶;生物燃料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成六三;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8 王兵;黄土丘陵区流域生态恢复环境响应及其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9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荧;我国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冯彬彬;河南省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娟;陕西省农地非农化生态风险评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3 张艳粉;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及布局优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4 万胜超;长株潭城市群农地非农化驱动因素及调控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雷旦丹;土地开发中被征地农民的“游民化”倾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默然;湖北省农地非农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关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7 刘真;城镇化健康发展视角下的农地非农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先华;;耕地非农化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1期

2 谭永忠,吴次芳,牟永铭;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耕地非农化过程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3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4 石淑芹;陈佑启;姚艳敏;李志斌;何英彬;;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J];地理学报;2008年06期

5 罗成德,罗利群;四川的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2期

6 蒙吉军,傅在毅;我国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4期

7 高淑萍,王小云,李德强;耕地非农化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06期

8 任桂镇;赵先贵;巢世军;董林林;赵毓梅;;基于耕地生态压力指数的中国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0期

9 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10期

10 陈江龙,曲福田,陈雯;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启宇;四川省耕地资源预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红;;中国土地与劳动力“非农化”的协同推进——问题解析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2012年12期

2 顾海兵;提升我国经济非农化水平的三个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05期

3 刘力量;非农化与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J];学习导报;2001年02期

4 吴天;无锡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加快[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2003年07期

5 王冉,吴先华;长三角地区耕地非农化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年01期

6 李录堂,郝丽霞;农村资金非农化与其保护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7 史大平;王定祥;;城镇化中的农地适度非农化:制度障碍与政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03期

8 刘文甲;;关注我国土地“过度非农化”[J];中国土地;2006年08期

9 张建;汪应宏;温丹丹;;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10 何英彬;陈佑启;姚艳敏;许新国;唐鹏钦;余强毅;;区域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空间特征研究——以东北三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贾燕兵;;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郑荣宝;陈美招;;耕地非农化流转与决策研究进展综述[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3 龚晓浩;王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非农化现象研究——以佛山南海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运宪;欧小鸥;;怀化市农户行为与耕地非农化关系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文剑;覃成林;;工业化战略、就业结构非农化与中国城市化——1978-2004年数据的协整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吴九兴;何丹;;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评估[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川;警惕流转土地“非农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2 顾海兵;加快提高中国经济非农化水平[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3 田成有;非农化下乡村关系的转变与民间法的变化[N];中国社会报;2004年

4 记者 谢靓;全国政协委员李晓东呼吁:防止村镇银行“非农化”[N];人民政协报;2013年

5 本报实习生 宁彬;用非农化指标衡量中国经济发展水平[N];中国财经报;2002年

6 叶民英 盛琳;非农化: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N];中国财经报;2002年

7 曾昭阳;刘怀廉:让农民“非农化”中富起来[N];河南日报;2004年

8 记者 杨志为;“两分两换”加速农民“非农化”[N];嘉兴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泽农 陈四化 特约记者 高继双;奔小康要靠“非农化”[N];农民日报;2003年

10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 张秀梅;非农化背景下村落秩序的多维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天龙;收入非农化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2 秦宏;沿海地区农户分化之演变及其与非农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浙江城市外来及农村人口非农化情况实证调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李晓龙;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王敏;我国农地非法非农化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宋晶瑾;耕地非农化综合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5 黄秀欣;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吴先华;江苏省耕地非农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严冬梅;武汉市郊区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8 张晓伟;青岛市耕地非农化及保护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9 郝飞飞;2000-2009年昆明市耕地非农化动态变化与驱动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10 丁兰;非农化村庄社区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变格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55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a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