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重庆市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11 23:27
【摘要】:土地整治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条件,保护耕地资源,实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土地整治已在国内各地广泛实施,成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产业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手段,但是,过去的土地整治过于重视新增耕地面积、新修道路,而忽略了景观生态建设,导致土地整治工程布局与自然环境难以融合,特别是在土地资源可持续、保障生物多样性和实现生态平衡等方面,受到土地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因此,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重庆市33个土地整治项目为研究对象,对渝西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市级、县级)的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特征分析,并结合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内涵,从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溉和排水及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4个工程方面出发,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专家讨论,构建了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极大值或极小值标准化法、熵权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最后,以重庆市3个不同目标功能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切入点,分别以涪陵龙潭、垫江普顺、石柱三河为实证区域,应用所构建的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土地整治工程布局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主要结论:(1)本文基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的分类体系,结合收集到的30个项目区资料,分析了重庆市渝西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现状。受重庆市地形地貌条件分异性较强、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土地整治工程基础设施普遍存在数量较少、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区域农业的生产及村民的生活。具体表现在:区域台面坡度、田块格局等影响着耕地机械化运作与规模化生产。田间道路、灌溉水源缺乏,路网、沟渠密度较小,且材质多为土质。同时,在山地地区,由于地形陡峭,排灌沟渠堵塞,暴雨季节,洪涝灾害对农田冲毁严重。研究区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忽视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这类现象最为严重。(2)阐述了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后,30个项目区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特征。对于土地平整工程来说,通过条格田改造、坡改缓或坡改梯等,增加了研究区耕地面积,平均新增耕地率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14.42%)渝西城市发展新区(9.56%)渝东南生态保护区(5.77%)。线状地物类(田间道路工程与灌溉与排水工程)工程数量、质量及网络结构等特征也不同程度发生改变。(1)数量结构特征变化。整治后,渝西城市发展新区及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平均道路长度相近,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平均道路长度仅为渝西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80%左右。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沟渠密度增加最多,平均为54.72%。(2)质量结构特征变化。整治后,田间道路面材质以土+泥结碎石+砼居多,占研究区总量的40%。涉及50%的研究区生产路路面材质均硬化为砼。对部分沟渠进行硬化建设,维修山坪塘、新建蓄水池等。整体上,提高研究区道路和水源的利用效率。(3)网络结构特征变化。经整治后,网络结构特征指数均有小幅提升,表明各研究区道路和沟渠网络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提高。但是,各研究区均出现忽视对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建设,景观类型较单一、各类工程与环境协调性差、缺乏整体景观设计意识。相较而言,渝西城市发展新区是各类工程实施效果最好的区域。(3)阐述了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现有相关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指标计算方法等内容:基于少而精、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构建原则,从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及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4个土地整治工程类型方面选取了15项指标构建了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提出了一套较为简易使用的指标计算方法,完善了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布局的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指标框架。(4)建立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首先,根据所构建的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大值或极小值标准化法对指标进行量化;针对量化后的指标,通过熵权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其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评价向量;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5)从重庆市土地整理目标功能区中选取3个土地整治项目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进行验证。在对3个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涪陵区龙潭土地整治项目的“中等适宜”等级比例最大,占38.13%;垫江普顺镇土地整治项目和石柱三河镇土地整治项目均“勉强适宜”等级比例均最大,分别为41.09%和43.94%,评价结果与重庆市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特征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所构建的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能够适用于今后的土地整治工程中,对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将起到积极作用,为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一种参考。
【图文】:

分布图,样点,分布图,渝东南


图 2-1 土地整治工程布局项目样点分布图Fig.2-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nd reconsolidation projects2.4.1.3 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区概况在重庆市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目标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选择位于渝西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各一个,分别为涪陵龙潭等 3 个镇新乐等(6)个村土地整治项目、垫江普顺镇磨滩村土地整治项目、石柱三河镇红明村土地整治项目。

分布图,生态适宜性,评价项目,样点


图 2-2 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项目样点分布图g.2-2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nd reconsolidation projects layout ecological suitability evaluat1)涪陵龙潭土地整治项目概况重庆市涪陵区龙潭等 3 个镇新乐等(6)个村土地整治项目位于涪陵区的龙、义和镇、青羊镇境内,涉及龙潭镇新乐村、义和村、龙腾村、义和镇的华、松柏村、青羊镇群英村共 6 个行政村。介于北纬 29o25′16″~北纬 29o44′11经 107°04'40″~东经 107°16′35″之间,,处于四川盆地东部的“盆东平行岭谷区“巫山大娄山中山区”过渡地带,海拔 200m~800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充足,多年平均降水量 1105mm,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土壤由侏罗系遂宁层泥岩、蓬莱镇组泥页岩、沙溪庙组砂质泥岩与石英砂岩互层形成的母质发成紫色土。研究区涉及龙潭镇新乐村、义和村、龙腾村、义和镇的华东村、松柏村、镇群英村等 6 个行政村。根据涪陵区政府网以及《涪陵区年鉴》等相关资料,研究区共 3540 人,人均耕地 0.08hm2。主要经济收入为农作物种植,果树、养殖渔业和外出打工。农作物种植一般以粮食生产和蔬菜种植作为主要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学东;王占岐;童秋英;李德胜;;基于生态和社会经济约束的区域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05期

2 孙宇;高明;莫建兵;郑杰炳;李慧敏;;西南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研究——以重庆市铜梁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6年03期

3 费建波;凌静;吴玺;李何超;胡佳;胡玉福;杨任道;;基于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状况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03期

4 李洋阳;刘思宇;单春艳;姬亚芹;;保护性耕作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及实例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15期

5 李春燕;南灵;;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中国土地科学;2015年04期

6 李冰清;王占岐;金贵;;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5年03期

7 郝星耀;潘瑜春;唐秀美;邱贺;刘玉;任艳敏;;基于空间聚类的平原旱作农区土地平整单元区划分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8 林忆南;金晓斌;郭贝贝;杨绪红;周寅康;;陇东台塬区双垄全膜集雨沟播土地整治模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年12期

9 杜鑫昱;夏建国;章大容;;四川省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04期

10 李帅;魏虹;倪细炉;顾艳文;李昌晓;;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宁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阿不力克木·阿西木;;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华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贾雷;三峡库区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健;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盛利;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闫艳伟;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潜力评价与模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78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578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0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