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农户生计多样性视角下湖南永顺县耕地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23:37
【摘要】:土地是我国乃至世界性的共同话题。土地与农业息息相关,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农户作为农业经济活动的微观行为主体,是土地利用最基层的决策者及行为主体。农户生计是农户生活的基本保障,生计的安全性作为社会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户土地利用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率又影响农户的生计结果。湖南省永顺县是少数民族贫困县,地处山地、森林及高湿度地区,分布于边远山区和高寒山区,自然资源禀赋贫瘠,农户的生计呈现出不同的策略。对于该地区农户而言,梳理农户生计多样性与耕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善耕地利用方式,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民族贫困地区农户的生计能力。论文通过对湖南省永顺县的实地调研,分析了调研区农户的生计状况与耕地利用方式。首先,按照劳动时间和家庭收入比重不同,将农户分为:纯农型、兼业型I、兼业型II、非农型四种不同生计策略的农户类型。然后,了解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状况,从生计策略组合方式不同发现其生计多样性方式,计算不同类型生计策略农户生计多样性指数,永顺县农户生计多样性指数大小为:兼业型II兼业型I非农型纯农型。第三,了解调研区农户耕地状况,发现不同类型农户耕地面积、土地碎片化、土地流转等现状,从耕地上的投入与产出上发现:农业生计多样性指数越大,农户的土地利用集约度越高。最后,通过对农户生计多样型的改善,进一步提高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增强农户生计安全的能力,有助于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
【图文】: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生计


2.2 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及分析框架在生计的概念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学者认为:如果人们能应对胁迫和冲击,并从中恢复、维持和增加资产,保持和提高能力,并且为下一代生存提供机会,在长期和短期内以及当地和全球范围内为他人的生计带来净收益,同时又不损坏自然基础,那么该生计具有持续性。依靠阿玛蒂亚·森(Sen)的可行能力理论,近年来一些国外机构和组织的研究者发展了多个生计分析框架。在众多的生计分析框架中,英国国际发展署(UK Department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分析框架。DFID 的生计可持续分析框架,是发展了 Scoones 的可持续农村生计框架,并且结合了 Sen、Chambers 和 Conway 对贫困属性的理解而得出来的,,是目前许多国际组织和非政府机构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资助和干预指导的发展规划工具(如图 2-1)。

兼业,比例,农户,生计类型


Table3-6 Farmers' livelihood type classification standa型划分标准农业收入占比/% 主要生计活动型 95-100 种植、养型Ⅰ 40-95 种植、养殖、短型Ⅱ 5-40种植、养殖、长期等型 0-5 基本农业生类型划分结果分析标准,调研区农户中,农户生计类型中兼业型 II 最 48%。户数排在第二位的是非农型农户,有 27 户纯农型和兼业型 I 农户,各有 18 户,占调研总数纯农型15非农型22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刚;廖和平;李涛;张亚飞;冉启智;;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农户识别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1期

2 袁媛;罗志军;;区域耕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江西省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18年05期

3 张炜;;城镇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化的动态响应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年02期

4 杜国明;马敬盼;春香;;现代化农区耕地利用形态转型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年03期

5 吴九兴;吴子婧;;基于要素投入的安徽省耕地利用转型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8年12期

6 费喜敏;王成军;莫文平;刘龙青;;农民收入分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7年01期

7 张立新;朱道林;谢保鹏;杜挺;王兴;;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基于180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17年04期

8 王莹莹;陈玉福;;德州市耕地利用效益评价[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9 赵青;于水潇;夏书培;许v

本文编号:2603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03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e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