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延安市生态扶贫中政府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16:10
【摘要】:贫困问题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截止到2018年底,现行扶贫标准下,我国仍有1660万贫困人口,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脱贫攻坚的任务越来越重。当前我国的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区具有高度耦合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生态贫困区追求的两个目标。政府主导下的生态扶贫作为一种新生扶贫方式,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理念融合贯通,对我国当前的扶贫事业,特别是生态脆弱贫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思路。本文在理顺相关文献、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认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众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是延安市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生态扶贫是政府的必然选择。在政府的主导下,延安市实施了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措施、生态扶贫产业项目、生态护林员制度等措施,取得了贫困人口减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效益突显等成就,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生态扶贫模式。延安市政府主导下的生态扶贫成就显著,但同时面临生态建设任重道远、生态扶贫产业薄弱、生态贫困区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推动生态扶贫建设,转变政府行为,发挥政府职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推动生态扶贫除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外,在政府引导下集体经济组织、社会企业、贫困户三者共同发力能够有效弥补政府主导下生态扶贫行为存在的问题,加快生态扶贫的进程。其中,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变革可以为生态扶贫提供资金、政策、平台等,社会企业可以发挥资金、管理技术、市场、就业等优势参与生态扶贫项目,贫困户通过村集体经济“三变”改革,将劳力、资金、资产投入生态扶贫事业中,可以提高经济收入,改善贫困状况。因此,发挥生态扶贫改善环境质量,推动贫困区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需要构建一条政府承担主体职责,政府引导下,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企业、贫困户三者共同发力的生态扶贫系统。
【图文】:

临沂市,延安市,农村人,对比表


注:该数据来源于国家、临沂市政府、延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图 3-1 2017 年延安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临沂市对比表Fig.3-1 2017 yan 'an rural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and the national average, linyicitycomparison table(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目标,需要政府行动距离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在现行扶贫标准下仍有 1660 万人口仍然处在贫困之中。其中,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处于环境的山区,我国目前划定的 14 个集中连片困难区,同时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区仅面临脱贫致富的问题,同时还有环境保护的重任。而生态扶贫作为一种新贫理念与方式,能够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与收入,推动致富,还能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打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基石,生态扶贫将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和社会。

苹果产量,护林员


图 4-1 2012 年-2017 年苹果产量和面积Fig.4-1 apple production and area in 2012-20173.政府制定生态护林员制度护林员制度是指利用国家生态补偿和退耕还林等相关资金,通过聘任部劳动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承担护林工作的一项政策。护林员制度是国家态扶贫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建成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陕西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细则》是陕西省的生态制度,,延安市自 2016 年起参照陕西省护林员制度的相关内容和《关于开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的通知》,对当时的贫困县延川、宜川县开展贫困户的生态护林员选拔工作。截止到 2018 年,延川、宜川、延国家资金选聘护林员 481 名。其余县区自筹资金选聘 2231 人。延安全市生态护林员 2712 人,累计发放薪酬达 1131 万元。在此基础上延安市坚持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32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卿;;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J];山西林业;2015年06期

2 范红荣;;生态脆弱区林改经验之谈[J];北京农业;2015年31期

3 陈永申;生态脆弱区、集约经济区及大型工业、工程等开发区的生态平衡研究的若干问题[J];地球科学信息;1988年06期

4 杨炜;;关于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的思考[J];山西林业;2015年04期

5 ;宁夏模式破解全国生态脆弱区林改难题[J];宁夏林业通讯;2010年01期

6 刘伟;徐洁;韩秀华;黎洁;;生态脆弱区农户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关系研究——基于陕南安康市1404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年09期

7 侯东民;;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展望[J];世界环境;2010年04期

8 ;关于印发《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36期

9 管学忠;;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J];现代园艺;2013年16期

10 孟函勇;王绍斌;;产业结构对生态脆弱区环境的影响[J];农业经济;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小珊;刘宁薇;杨森;;辽西生态脆弱区下垫面变化对夏季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伍黎芝;;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以三峡库区为例[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刘海亮;刘志辉;李诚志;孟现勇;王荣军;;干旱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区划——以新疆策勒县为例[A];首届干旱半干旱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论坛论文选编[C];2013年

4 徐凤翔;;遵循自然 适度开发——论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开发与保护[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雷冬梅;徐晓勇;胡斌;张星梓;;矿区废弃地生态环境及复合生态系统特征分析[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6 姚孝友;;淮河流域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C];2005年

7 郭凯峰;邓莹;;特色资源条件下生态脆弱区旅游创新开发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大峡谷旅游区”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娅;周立华;路慧玲;陈勇;;城镇化进程对沙漠化逆转趋势影响的动态计量分析——以宁夏盐池县为例[A];2016第六届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6年

9 杝紫娥;;花东纵谷北段生态脆弱区与土地利用关系[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10 孙发政;;水土生态的哲学思考[A];钱学森研究(第3辑)[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晓倩;生态脆弱区:要“绿”也要“富”[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韩斌 刘小龙 谭鑫 省委党校;探索完善生态脱贫新路子[N];云南日报;2018年

3 市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主任 张建山;略论建设生态强市的重大意义[N];临汾日报;2017年

4 记者 祝梅 通讯员 胡杰婧;筑牢生态坝 护好“浙”片海[N];浙江日报;2017年

5 ;打造三峡生态亮丽风景线[N];三峡日报;2016年

6 记者 王晓馨;我市生态屏障建设“十三五”规划出台[N];天水日报;2017年

7 山西省永和县委书记 加天山;抓党建解发展三困[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7年

8 本报记者 安月琦 实习生 宁智豪;绿色画板描绘生态新临汾[N];临汾日报;2017年

9 时报记者 董健人 通讯员 瞿元清 岩子;民和倾力打造门户生态屏障[N];海东时报;2017年

10 记者 刘少伟;岚县:“购买式”造林构建生态扶贫产业新体系[N];吕梁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孔庆云;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李有斌;生态脆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李虹;中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贫困与生态资本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都平平;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5 胡宗潭;生计资本视野下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6 行敏锋;生态脆弱区植被生物量和土壤水分的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苗建青;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土地禀赋对农户采用生态农业技术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建莹;三水统观统管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永同;延安市生态扶贫中政府行为研究[D];延安大学;2019年

2 牛建平;西北生态脆弱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3 唐亮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尹诗萌;西北典型水土保持生态脆弱区划分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陈光;辽西生态脆弱区水资源安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石晓丽;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公梓安;甘肃省生态扶贫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8 李晓明;生态脆弱区煤炭开发的生态承载力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9 李璇;生态脆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张文静;生态脆弱区石化工业开发的生态承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72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72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f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