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乡村人口-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研究
【图文】:
其他系统的发展。展过程中人口是主体,经济是基础动力,社会发展是最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具体表现为:①人口主展有着促进或延缓作用,一方面人口的适度城镇化流动动人口非农化转型,提高劳动生产率,拓宽收入来源,进经济、社会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的过度城镇化力资源配置失衡,产业发展受阻,乡村活力丧失,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经济发展是人口、社会发展的主要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加之以农业为可吸纳人口就业,并为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③社会要体现,可为两者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社会环境的不断要因素,同时为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的设施支撑。(图 3-,乡村发展过程是通过人口、经济、社会间紧密的相互进和带动的,据此进行指标体系的选取与构建。
南高水平集聚苏中苏北低水平散布口发展得分均值空间格局图(图 3-2),可以看出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则无显著的高值或低值集聚现象,分布较为零散展指数均值为 0.59,苏中苏北地区分别为 0.56 与 0.55,从出,高值区多分布在苏南地区,低值区均分布在苏中苏北苏南高水平集聚,苏中苏北低水平散布的空间格局状态。的空间布局状态可以看出,苏锡常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优扬州、南通以及苏北地区的宿迁处于较高值区,发展同样化,可知苏锡常地区领先的人口发展水平主要得益于其较良好的产业基础吸纳了乡村剩余劳动力,使得乡村活力突托人口资源优势,为乡村人口的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人力水平的优化;南通市在人口资源基础优势的同时人口转型较好。其他地区人口发展相对落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础的弱势,未来需进一步提升。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凌云;;城乡关系视角下城镇密集地区乡村规划演进及反思——以苏州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06期
2 李婷婷;龙花楼;;基于“人口—土地—产业”视角的乡村转型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年10期
3 范凌云;;社会空间视角下苏南乡村城镇化历程与特征分析——以苏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04期
4 赵民;游猎;陈晨;;论农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导向和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2015年07期
5 肖黎姗;余兆武;叶红;张国钦;;福建省乡村发展与农村经济聚集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5年04期
6 朱彬;张小林;尹旭;;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15年03期
7 舒小林;高应蓓;张元霞;杨春宇;;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3期
8 邵子南;陈江龙;苏勤;吴群;;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02期
9 李红波;张小林;;乡村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5年01期
10 党建华;瓦哈甫·哈力克;张玉萍;邓宝山;麦尔哈巴·麦提尼亚孜;;吐鲁番地区人口-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中国沙漠;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彬;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燕;基于可达性的苏州村镇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73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73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