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时空格局

发布时间:2020-05-23 02:46
【摘要】:21世纪以来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气候问题也愈加明显。土地利用是碳排放的两大来源之一,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科学使用和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区,以呼和浩特市1990、2001、2010和2016年的遥感影像、1:100万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 version 1.1)(HWSD)数据集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利用碳排放计量模型和碳吸收系数法对呼和浩特市4个时段的碳排放总量和碳吸收总量进行估算,用InVEST模型对研究区的碳储量进行估算,引入碳排放风险指数指标和碳排放效应的评估指标,利用ArcGIS软件空间插值和自然断点等方法进行空间分析,实现对呼和浩特市的碳排放风险及碳排放效应的评估指标的空间可视化。最后,采用线性规划法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确定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初步结论如下:(1)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城区中心地带,从西部逐渐向东部扩张,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剧烈,林地和建设用地呈现出明显的扩张趋势,动态度较大,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急剧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长幅度最为明显。(2)碳排放风险程度随着时间逐渐增大,呈明显上升趋势。碳源主要来自于建设用地和耕地,建设用地占有较大比例,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的碳吸收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风险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分布相契合,随着建设用地扩张,对应碳排放风险高值区面积向东部和南部地区扩张,其他土地类型对应相对低值区。(3)市辖区不同区域的碳足迹和生态赤字的差异呈现逐年扩大趋势,均属于生态压力区,且生态压力指数差异较大,碳排放压力系统循环过度。其中,以玉泉区的生态压力最大,属高度生态压力区,新城区相对较低。(4)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以碳排放最小化和碳储量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对比两种模型优化结果,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比基本保持一致,表明两种优化方案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作为研究区未来低碳优化的基本目标。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低碳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区的生态承载力状况。其次,建立线性规划模型,调整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实现碳排放最小化和碳储量最大化的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结构。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与低碳优化相对应的措施及建议。

行政区划图,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划图,回民区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2.1 研究区概况呼和浩特市现有 9 个旗县区,总面积 17186 平方千米,包括新城区、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如图 2-1 所示。市辖区位于呼和浩特市中部偏东的核心区域,市域面积 2083 平方千米,由赛罕区、新城区、回民区和玉泉区四部分组成。市辖区北依大青山,东连蛮汗山,南接土默特平原,整体地势呈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趋势。区域年均降水量约 400mm,年平均气温 6.8℃,,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内河流主要有大黑河、小黑河和扎达盖河等。东西向的 110 国道、京包铁路与南北向的209 国道在此交汇,形成了辐射呼和浩特市的主干道交通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24;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中华;申刘岗;;我国区域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测算及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9年03期

2 林秀群;张杨杨;唐向阳;;基于碳排放量分组的全要素和单要素碳排放效率——以云南工业行业为例[J];生态经济;2019年07期

3 朱苑维;;关于电力行业碳排放成本的核算研究[J];科技风;2018年36期

4 陈炜;殷田园;李红兵;;1997-2015年中国种植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与农业发展的关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年02期

5 高如梦;李晓涛;杜江;;湖北省农业碳排放估计及现状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年07期

6 吴国骏;吴银光;;浅谈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方法[J];武汉勘察设计;2018年06期

7 ;航运业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靠谱吗?[J];珠江水运;2019年01期

8 赵世鸿;;碳排放权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思考[J];财会通讯;2019年01期

9 杨光;;收集、披露、共享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策略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10 陈迪;;碳排放权会计处理问题探析[J];江苏商论;201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中林;李金雷;;基于个体为本模型的中国碳排放核算模型构建[A];科技进步与体制改革暨《科技进步与对策》创刊30周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4年

2 刘占成;王安建;于汶加;李铭;;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A];《地球学报》“矿产资源需求理论、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专辑[C];2010年

3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张艳;秦耀辰;;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泓波;李家启;谢宏佐;;试论应对气候壁垒的企业碳排放核算体系[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彩平;肖序;;碳排放权初始会计确认问题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2677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77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e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