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04:47
【摘要】: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是农牧业并存过渡的生态脆弱地带,近年来土地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开展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一方面为区域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丰富土地承载力的研究体系,探索更加合理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方法,服务土地资源管理。本文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运用叠加分析法摸清其受资源环境本底要素影响下的土地适宜建设开发区域;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在充分考虑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特殊性的基础上,通过特尔菲法选定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权重,确立以土地资源为基础,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为支撑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经过运算得出以县域为单元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本文依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土地部分)》对研究区进行评价结果验证分析,同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类型差异分析及应用分析。通过开展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内蒙古农牧交错带29个旗县(市、区)中3个旗县(市、区)承载力状态为危机,12个旗县(市、区)承载力状态为警戒,10个旗县(市、区)承载力状态为一般,4个旗县(市、区)承载力状态为良好,土地综合承载力呈半饱和状态,具有一定的承载潜力;(2)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以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为系统层,以建设开发适宜性等15项指标为指标层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其结果用《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土地部分)》技术方法进行再评价验证后,拟合情况较好,得出本研究采用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用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科学可行,对于类似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有较强的借鉴性;(3)利用叠加分析法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相关要素的空间分布图进行分析后,得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建设开发适宜性结果,结果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建设开发适宜区面积达695.9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83%;(4)内蒙古农牧交错带29个旗县(市、区)无各项指标都较优或都很差的地区,各地都受不同因素指标共同影响,单系统状态较好或较差不会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结果起决定作用,只有各个系统协调度高的才能得出良好承载状态,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取决于子系统状态及各系统协调度。
【图文】:

特尔菲法,图层


1 绪论(2)叠加分析法叠加分析是 GIS 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空间分析功能。是指在统一空间参考系统下,将多个空间上有重叠的图层相互套合,并按一定规则产生一个新的图层的过程[32]。其目标是分析在空间位置上有一定关联的空间对象的空间特征和专属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资源环境要素各具特征,空间分布差异大,为了摸清各要素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运用叠加分析方法,以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为评价底图,以调查成果图斑为单元,综合叠加各资源环境要素空间分布图,使多层矢量数据叠置,产生新的空间关系及属性特征,,各要素数据间的相互差异、联系和变化等特征可直观反映在矢量图件中,同时利用 Arcgis 软件的运算功能,分析图斑建设开发适宜性,实现空间布局定性问题的定量化结果。

内蒙古,区位,概况,要素分析


2 研究区概况及资源环境要素分析究区概况及资源环境要素分析 研究区概况.1 地理区位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位于北纬 39°35′-45°15′,东经 109°36′-120°5处于我国华北地区,内蒙古中南部,与山西省、河北省、辽宁省接壤,由包向东延伸至赤峰市敖汉旗,历史上在辽西走廊得到开发之前曾是中原地区进区的重要通道,自明清以来是关内商旅进出蒙古高原、松辽平原的必经之路国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区位见图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秦公伟;;汉江水源地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格局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5期

2 李强;刘蕾;;基于要素指数法的皖江城市带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01期

3 周瑞平;吴全;于艳华;张卿;常伟超;;呼和浩特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3年05期

4 朱小娟;刘普幸;赵敏丽;卓玛兰草;;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J];土壤;2013年02期

5 叶芳芳;;基于建设“两型农业”的贵州省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生态经济评论;2012年00期

6 姜秋香;付强;王子龙;;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7 崔小丽;刘臣辉;;江苏省土地承载力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年06期

8 郭彦军;倪郁;韩建国;韩龙;郭芸江;唐华;;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张红旗;杨阳;;伊犁新垦区未开发农业土地资源限制性因素评价[J];资源科学;2009年12期

10 付荣霞;;河北沿海区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J];网络财富;2009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凤娟;湖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空间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户艳领;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转琴;汉中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卢必慧;基于多指标体系的临安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刘金阔;基于生态足迹的县域土地承载力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4 程露露;福建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丁赏;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6 程莉;江汉平原土地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计琳;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与预测方法研究及实例[D];天津大学;2012年

8 吉孟振;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粮食生产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9 周杨慧;长沙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倩;中原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7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77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8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