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氮肥利用率是衡量施氮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重要参数。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氮肥利用率低,约为30%,且氮肥施用过量、环境风险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土地质量。另外,IPCC气候情景显示,未来20~50年极端气候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然而,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及其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程度仍不明确。因此,阐明未来不同气候变化程度、不同施肥措施条件下,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变化趋势,能为我国农田管理措施优化、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以我国北方7个小麦-玉米长期定位试验数据为基础(公主岭、张掖、平凉、昌平、郑州、徐州、杨凌),验证和评价作物-土壤模型(SPACSYS)对作物产量、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模拟与预测的适用性;借助校验后的模型,在假设作物品种、管理措施等不改变的前提下,运用IPCC最新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RCP2.6、RCP4.5、RCP8.5)气候情景,对不同地区、不同施氮方式下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阐明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地区小麦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确定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现有施肥模式中最优施肥方式,为我国北方农用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作物-土壤模型SPACSYS可用于模拟我国北方不同气候区、不同施肥措施下小麦-玉米典型农田的作物产量、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作物产量的模型校准结果显示,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2)为0.40~0.70(P0.01),残差均方根(RMSE)为4.5%~14.6%,相对误差(RE)为1.2%~8.5%;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模拟值和观测值的R2为0.65~0.79(P0.01),RMSE为3.0%~13.5%,RE为1.2%~4.8%。作物氮吸收量的模型校准结果显示,小麦和玉米的II籽粒和秸秆氮吸收量的模拟值和观测值的R2为0.32~0.80(P0.01),RMSE为3.9%~6.2%,RE为1.3%~8.9%;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小麦和玉米的籽粒和秸秆氮吸收量的模拟值和观测值的R2为0.38~0.75(P0.01),RMSE为3.0%~7.8%,RE为3.1%~9.7%。研究区各种施肥方式的NUE模拟值(16%~80%)与观测值(15%~87%)相接近,且各种施肥处理模拟值与观测值没有明显差异。2.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即华北地区的昌平、郑州、徐州和西北地区的杨凌,未来气候变化(气温升高、降雨量和降雨次数增加,CO2浓度升高)使各种施肥方式下的小麦产量增加,平均增产8.5%;玉米产量均下降,平均减产3.8%,且玉米产量变异系数较小,产量更加稳定。在同一种气候情景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增产效果无明显差异,对玉米的增产效果则不同且总体呈现:NPK,NPKMNPKSh NPKM(P0.05)的变化趋势。总体来看,高量有机粪肥配施氮磷钾化肥(h NPKM)处理的小麦和玉米的产量最高,分别为571.17~627.85 g/m2和663.10~741.38 g/m2,并且作物氮吸收量最大。未来气候变化使我国北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氮肥利用率平均降低了15%,且NUE呈现:baselineRCP2.6RCP4.5RCP8.5的变化趋势。各气候变化情景下,不同施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高量有机粪肥配施氮磷钾化肥(h NPKM)处理的NUE最高,为38.70%~52.78%。h NPKM和NPKS处理的NUE相对稳定,变化幅度为-30%~10%。3.小麦、玉米一年一熟地区,即西北地区的张掖、平凉和东北地区的公主岭,未来气候变化使各种施肥方式下的西北地区玉米产量平均减少33.5%,东北玉米增产5.6%;小麦在大部分气候情景下减产(除平凉的RCP4.5情景、张掖的RCP8.5情景),变化范围为-49%~11%。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不同施肥处理对一年一熟地区小麦和玉米的增产效果差异不大,有机肥(粪肥)配施氮磷钾化肥(NPKM)处理的产量(小麦270~595 g/m2;玉米501~1267 g/m2)略高于其他处理,作物氮吸收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未来气候变化使我国北方一年一熟地区的小麦(除平凉的RCP4.5情景)和玉米的氮肥利用率下降,西北地区小麦平均下降45%,玉米平均下降33%,东北地区玉米平均下降8%。各种气候情景下,有机肥(粪肥)配施无机肥(NPKM)的作物氮肥利用率下降范围都最少(或RCP4.5情景下,平凉的作物氮肥利用率增加最大),玉米下降4.65%~46.47%,小麦变化范围为-64.32%~55.89%。此外,各种气候情景下,施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小麦氮肥利用率没有明显差异,玉米氮肥利用率则存在显著差异(NPK≥NPKMNPKS,P0.05),且相比小麦,玉米的氮肥利用率更高、产量也更稳定,更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图文】: 本文选择 1980 年左右建立的全国农田肥料网、1990 年左右建立的土壤肥力网的长期试验中的昌平(CP)、郑州(ZZ)、杨凌(YL)、徐州(XZ)、公主岭(GZL)、张掖(ZY)、平凉(PL)7 个长期(>20 年)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图 2.1),这些点位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小麦、玉米主产区,并且有典型的气候特征、不同的土壤类型。气候类型从干旱到半干旱,从中温带到暖温带。年平均气温为 4.5~14.5°C。年均降雨量为 127(干旱区)~860mm(季风区),从西部到东部,降雨量呈逐渐增加的态势。年蒸发量为 993~2345mm(中国气象共享服务系统;http://cdc.cma.gov.cn/)。个试验点中,,PL、XZ、GZL 无灌溉,其余各点在小麦、玉米的生长季会依据实际气候情况,有 1~3 次灌溉。作物种植制度包括了北方小麦、玉米的典型种植制度,一年两熟的有:CP、ZZ、XZ、YL,一年一熟的有:GZL、ZY、PL。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试验初始年份的土壤理化性质等 7 个长期定位试验点的基本情况,见表2.1。
SPACSYS中碳循环模块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2.1;S513;F32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天昊;段英华;王小利;徐明岗;黄绍敏;石孝均;;我国典型农田长期施肥的氮肥真实利用率及其演变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年06期
2 于飞;施卫明;;近10年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分析[J];土壤学报;2015年06期
3 张卫建;;对我国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的探讨:增密减氮[J];作物杂志;2015年04期
4 高洪军;朱平;彭畅;张秀芝;李强;张卫建;;等氮条件下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对春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无机氮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年02期
5 张旭博;孙楠;徐明岗;张文菊;李建伟;;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23期
6 马玉平;孙琳丽;俄有浩;吴玮;;预测未来40年气候变化对我国玉米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1期
7 孟凡超;张佳华;姚凤梅;;CO_2浓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协同作用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4年10期
8 赵锦;杨晓光;刘志娟;吕硕;王静;陈阜;;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Ⅹ.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16期
9 王秀斌;徐新朋;孙刚;孙静文;梁国庆;刘光荣;周卫;;氮肥用量对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年06期
10 张卫峰;马林;黄高强;武良;陈新平;张福锁;;中国氮肥发展、贡献和挑战[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焉莉;不同施肥管理对东北玉米连作地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张旭博;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演变及其增产协同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王桂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农田活性氮损失与氮肥利用率的定量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4 刘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长期有效性,盈亏规律,模拟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曾祥明;氮肥优化施用技术对中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2 闫鸿媛;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679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79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