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豫东地区的人口变化、土地利用和区划变迁与插花地的产生关系密切。从元未明初至明未清初,豫东地区的人口数量经历了快速增长到缓慢增长,再到急剧下降的过程,土地开垦速度也由明初快速增长过渡为缓慢增长,继而到明未的快速下降。明代豫东地区的政区变迁则表现为明初降级、合并或裁减转向中后期升级与增设。人口的增长速度显然高于土地的开垦速度,间接导致异地开垦的出现,而政区变迁则直接导致边界接壤地区插花地的出现。明代豫东地区插花地成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这些因素的程度影响了插花地的分布。插花地形成的自然因素是黄河多次决口冲毁边界,导致泛滥区疆界不清,插花地归属不明。人为因素包括明初的“永不起科”垦荒政策、军屯、藩府庄田,以及寄庄和土地侵占等。总体上,插花地的分布遍及豫东地区的多数州县,但类型与数量方面却有着明显差异,这与插花地的成因有关,如卫所所在地的由军屯形成的插花地较多,而藩府所在地由庄田形成的插花地较多。插花地不利于地方管理。首先,插花地对里甲体系造成危害。插花地造成土地的地籍与户籍分离且相距较远,有时还会跨县越府,使里甲赋税征收不便。明中后期人口流动加快,里甲体系控制人口功能受到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插花地对里甲体系赋税征收功能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代里甲体系的崩溃。其次是影响土地数据的准确性。人口和土地数据关系到国家的赋税征收与摊派,所以数据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在插花地大量存在的地区,土地数据会出现剧烈波动或不同时期前后矛盾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插花地所在地和所属地的官员都将此地纳入或都不将此地纳入本县册籍,这样造成的数据重复叠加或漏登,使当地册籍中的土地数据混乱或前后不一,进而影响到赋役的征收和摊派。再有就是为土地隐匿提供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之风的蔓延。明中后期的土地兼并之风本已十分严重,土地兼并通常伴随着飞洒、诡寄等手段,目的是为了逃避赋税。在插花地大量分布的豫东地区,土地隐匿现象也十分严重,原因在于户主通过侵占或购买等方式获得的插花地往往既考虑到了土地质量,同时又为了逃避赋税,而在外县拥有的插花地就可以通过自身特权或者两相影射的方式达到这种目的。插花地还极易引发土地纠纷,严重危害地方治安。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又是赋税征收的依据,关系到自身的切身利益。垦荒政策造成的插花地在明初是不用征税的,而在明中后期开始征税,此后围绕这部分土地赋税的归属问题引起的矛盾逐渐显露,而且日益严重。土地所在地往往坚持赋税应当就地摊派税粮,理由是土地在本县疆域内,目的是平均本县赋税减负担。而土地所属方又坚持应当向本县纳税,原因同样是为了减轻本县的赋税负担。在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双方争论数十年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明中后期,豫东地区的丈地均粮活动对部分藩府、勋戚或缙绅侵占形成的插花地进行了清理,但在定额税制的影响下,插花地没有引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足够重视,因此一直到明代灭亡都没有得到完全厘正。通过明代豫东地区插花地的形成过程、原因和影响的研究可以从更深层次理解插花地内涵,还可以从侧面了解明代土地、赋税、卫所在地方社会中的运行实态,从插花地引发的田土纠纷的解决过程中还可以反映明代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当代中国境内依然存在数量不斐的插花地,它们也是由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导致。但与明代豫东地区插花地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同,当前存在的插花地可以解决中国现存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等一系列问题。通过研究历史上插花地,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在当前插花地利用过程中扬长避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248;F3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斌;张祥刚;;民国时期湘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的清理拨正[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2 杨斌;;历史时期插花地的基本概念讨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3 李永菊;;从军事权贵到世家大族———以明代河南归德府为中心的考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4 侯鹏;;“正疆界”与“遵版籍”——对万历丈量背景下嘉兴争田的再考察[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年04期
5 傅辉;葛全胜;何凡能;;明清时期地方土地数据统计机制研究——以河南诸县为中心的考察[J];人文杂志;2011年06期
6 杨斌;;民国时期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7 马琦;韩昭庆;孙涛;;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吴滔;;“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J];史林;2010年03期
9 覃影;;边缘地带的“双城记”——清代叙永厅治的双城形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1期
10 郭舟飞;;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韩大成;;明代的寄庄[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斌;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士岭;大河南北,斯民厥土:历史时期的河南人口与土地(1368-1953)[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李永菊;明代河南的军事权贵与士绅阶层[D];厦门大学;2008年
4 傅辉;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先锋;“飞地”型城镇发展:基于落后地区城镇化道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
本文编号:
2685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8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