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1985-2016年赣南地区耕地破碎化时空分异特征

发布时间:2020-07-01 14:41
【摘要】: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的基本生存资料,耕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赣南地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耕地破碎化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典型特征,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赣南地区是典型的丘陵山区,耕地破碎化较普遍,探索赣南地区耕地破碎化对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赣南地区18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6年4期美国陆地资源卫星(USGS EROS)(http://glovis.usgs.gov/)Landsat TM/OLI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运用人工判读与自动分类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赣南地区耕地信息,建立赣南地区近30年耕地数据库。运用ArcGIS 10.0、Fragstats 4.2、ENVI 5.1、Excel 2010等软件及景观生态理论、分形理论分别对耕地破碎化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评价,并借助耕地动态度模型、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法对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1)在1985~2016近30年间,赣南地区18个县(市、区)耕地斑块面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耕地景观动态度模型数值(K)基本为负值,表明在外界干扰下赣南地区大部分县(市、区)耕地景观的斑块面积均有下降的趋势。根据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得出耕地的转入、转出结果为:1985~1995年,赣南地区耕地面积共转出160.21 km~2,共转入面积56.86 km~2;1995~2005年耕地面积共转出583.35 km~2,共转入面积367.36 km~2,比上一时段多转入310.69 km~2;2005~2016年耕地面积共转出470.23 km~2,比上一时段少转出113.12 km~2,共转入面积162.61 km~2,比上一时段少转入204.75 km~2。(2)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6年4个阶段核密度估计中高密度主要集中在兴国县、于都县和信丰县,低密度区主要集中在上犹县和崇义县。4个时期耕地现状分布特征与耕地核密度估计分布特征较为接近,单位面积内耕地斑块数量多的县(市、区)集中在高密度区,单位面积内耕地斑块数量少的县(市、区)集中在低密度区。耕地破碎度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耕地斑块面积稀疏地区,即赣南地区山地地形区;耕地破碎度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耕地斑块大面积分布地区,即盆地、丘陵地区。(3)从耕地景观格局角度出发,基于面积和分布类指标得出,整体上信丰县的指数最大,而崇义县的指数最小,2016年信丰县的耕地最大斑块指数(LPI)为20.16 km~2,而崇义县为0.13 km~2,耕地斑块聚集度(AI)信丰县为68.06,崇义县仅为33.02;基于形状类指标得出,崇义县的指标依然在整个赣南地区是最小的,2016年耕地周长面积分维度(PAFRAC)为1.50。从分形理论出发,1985~2016年间赣南地区耕地分维数(D)最低在龙南县,最高值早大余县,指数介于0.99~1.27之间;耕地稳定性指数(SI)介于0.23~0.51之间,和分维数(D)相反,最低值出现在大余县,最高值在龙南县。由耕地景观指数和分形理论说明赣南地区耕地破碎化整体受外界干扰较大。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323.211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示意图,示意图,江西省,现代化中心城市


3.1 研究区概况3.1.1 地理区位“开化远于唐虞”,先民在这里生活栖息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在春秋战国时,先属楚,接属吴,后属越,终又属楚国,现今为江西省赣南地区。赣南地区为江西省的南部、赣江的发源地,北部和本省的吉安市、抚州市相连,南部与广东省接壤,西邻湖南省,东毗福建省,是沿海地区战略发展的腹地和内陆向沿海发展的排头兵,是长江沿江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带相连的重要纽带。赣南地区位于东经 113°54′~116°38′,北纬 24°29′~27°09′,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 1/4。以赣南地区为中心,200 km 为半径,有赣、粤、闽、湘 4 省 9 个城市,已初步构建起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同时赣南地区还是我国南部重要的交通要道。本研究选取赣南地区 18 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安远县、崇义县、大余县、定南县、赣县区、章贡区、会昌县、龙南县、南康区、全南县、瑞金市、上犹县、石城县、信丰县、兴国县、寻乌县、于都县和宁都县(如图 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云;;赣南地区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与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年09期

2 朱筱琳;刘珍;;赣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发现与勘查开发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年39期

3 林杨骏裔;;基于自媒体平台的赣南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研究[J];青春岁月;2016年23期

4 李楠 ,张香庭;桃花汛起赣南行[J];w芸

本文编号:2736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736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5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