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富蕴县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3 22:26
【摘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土地综合治理,强化湿地、草原及森林的保护和恢复,提高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重要基础。然而近年来,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消费,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达到临界状态。但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在不断增长中,无限增长的需求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在土地承载限度内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发展需求,创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环境十分必要。论文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为研究区域。富蕴县地处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的北缘,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富蕴县以畜牧为主,过度放牧使得草地退化严重,天然草场压力大;同时,富蕴县的工业发展以矿产业为主,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环境污染、地表形态和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富蕴县201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首先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承载对象入手,分析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状况;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四个准则层出发选取了24个指标,构建了富蕴县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了2010~2015年富蕴县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值,并找出限制发展的影响因子;最后,提出了富蕴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以上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第一,2010~2015年,富蕴县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但评价值呈波动上升趋势。2010年的承载值为0.281,处于低级承载状态,2015年上升到0.517,处于中级承载状态;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变化幅度较大,但相互支撑、相互影响作用偏低,使得四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不能很好的形成耦合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综合承载力增强。第二,依据短板理论可知,在不同年份富蕴县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限制因子是不同的。2010年,其限制因子是经济承载系统,2011年和2015年,其限制因子是社会承载系统,2012年,其限制因子是生态承载系统,2013年,其限制因子是资源承载系统,2014年,其限制因子是资源和社会承载系统。第三,从提升资源承载程度,提高经济承载强度,提高社会承载力度和提升生态承载效度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富蕴县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01.2
【图文】:

富蕴县,边界图


富蕴县土地综合承载力对象分析然环境概况地理位置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偏东,行政区划隶属于阿勒泰地南麓,准噶尔盆地的北缘,位于 88°10′-90°29′E,45°00′。其东面相邻青河县,南面相接吉木萨尔县与奇台县,北部山岭与蒙古国交界。全县土地面积约 3.22 万 km2,东西宽约 1803km,边境线长 205km。

富蕴县,城镇,和图


2010 和 2015 年富蕴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富蕴县


图 4-1 2010~2015 年富蕴县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值结合表 4-3 和图 4-1,可以看出富蕴县 2010~2015 年土地综合承载力动变化的状态。在整个研究时间段(2010~2015)富蕴县的土地综合承载上升状态,由 2010 年的 0.281 增加到 2015 年的 0.517,增长 0.236。2012 年变化幅度较大,由 0.281 上升到 0.558,在研究时间段内达到最高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资;谷成燕;刘智勇;林雯;周平;;东江流域1989 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4年07期

2 郭艳红;;基于均方差分析法的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资源与产业;2011年06期

3 李兰图;陈文宽;孙丽娜;;江苏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1期

4 李蕾;郭文华;张迪;谢敏;;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以深圳市为例[J];国土资源情报;2010年11期

5 王翠华;冉瑞平;魏晋;;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2期

6 陆添超;康凯;;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年22期

7 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5期

8 张红;;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07年10期

9 蓝丁丁;韦素琼;陈志强;;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韩茜;熊黑钢;于X;;新疆脆弱生态区分类及评价[J];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倩倩;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田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转琴;汉中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4 程露露;福建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金珠;南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6 马小媛;焦作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承载力响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于雯婕;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哈密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8 王倩;中原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朱颖;崇明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月娥;基于GIS的新疆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02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02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f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