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移民生计方式变迁与生计资本再造
发布时间:2020-08-25 13:44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宁夏制定了移民扶贫的方针,动员宁夏南部山区资源相对贫乏、生存空间狭小、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群众,搬迁到资源更为丰富、有灌溉条件的荒地上进行开发性生产。自1983年,宁夏实施吊庄移民以来,各阶段移民工程均兼有生态恢复和扶贫开发的双重功能,因此从广泛意义上说都属于生态移民。搬迁前基于迁出区脆弱性背景,移民生计发展十分艰难。搬迁后,在移民政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移民的生计资本有了改善,生计方式和策略也发生较大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移民生计资本体系还很不完善,部分生计资本还十分匮乏,严重制约了移民生计方式的多元可持续发展,迟滞了移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3市5县/区的10个移民村的804份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以生态移民理论和可持续生计理论为指导,首先从农业、商贸业、劳务产业等方面阐述生态移民生计方式的正向变迁,通过移民生计方式的组合,将移民生计策略划分为纯农业型、农业主导型、兼业型、非农主导型和非农业型五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推动移民生计方式变迁与生计策略形成的动力因素。其次,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针对生态移民生计资本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五个维度的移民家庭生计资本综合指标体系,并利用模型法对生态移民家庭生计资本进行测量,认为当前生态移民生计资本体系呈现整体匮乏、结构失衡的突出特征。同时,基于定量研究结果,从社会关系网络、职业技能培训、生产资金来源等方面深入分析制约移民生计资本发展的各种因素。再次,在移民迁出区脆弱性背景下,分析了生存环境、单一生计方式与移民经济贫困的逻辑关系,并探讨安置区内移民生计资本变动以及重新组合后,新的生计方式形成的内在逻辑。最后,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针对移民生计资本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重构社会关系网络再造移民社会资本、拓展教育扶贫再造移民人力资本、强化金融扶贫再造移民金融资本的对策措施,进一步促进移民生计资本的强化与再造,改善移民生计资本体系,推动移民脱贫致富。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3.8
【图文】:
可持续生计发展框架示意图
第一节 生计方式变迁一、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宁夏生态移民多来自西海固地区,该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户面临重的生计风险。搬迁前,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低附加值粮食作物是多数移民的主要生计方式,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限制了农业发展,他们只能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导致移民面临大的生计风险。搬迁后,移民安置区多建设在黄河沿岸及其周边地区,即使是远离黄河沿岸地,也通过扬黄灌溉等水利工程较好地解决了吃水用水问题。移民的耕地由旱地变为水浇地,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相比搬迁前,“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雨养农业转变为灌溉农业,广种薄收转变为精耕细作”。①在移民迁入区政府的引导下,基当地良好的自然条件,许多移民调整了家庭种植结构,进一步提高了高附加值农作物的种植比。
图 3-2 2015 年移民家庭外出务工人数示意图虽然多数移民受个人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因素的影响,仅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获得的经济收入也十分有限,但他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红寺堡“枸杞采摘工”等多个劳务品牌已成为移民知名劳务品牌。2015 年,红寺堡区积极组织劳务人员赴青海省、中宁县等周边地区采摘枸杞,全年共计输出 1 万人以上的枸杞采摘人员,实现 8000 多万元劳务收入,红寺堡“枸杞采摘工”的劳务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移民形象地称“劳务产业”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劳务产业已成为他们的支柱产业以及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如图 3-3 所示,在被访移民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其务工收入占个人年收入的比例超过 3/4,仅有 12.08%的人表示其务工收入占个人年收入的比例不到 1/4。
本文编号:2803769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3.8
【图文】:
可持续生计发展框架示意图
第一节 生计方式变迁一、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宁夏生态移民多来自西海固地区,该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户面临重的生计风险。搬迁前,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低附加值粮食作物是多数移民的主要生计方式,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限制了农业发展,他们只能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导致移民面临大的生计风险。搬迁后,移民安置区多建设在黄河沿岸及其周边地区,即使是远离黄河沿岸地,也通过扬黄灌溉等水利工程较好地解决了吃水用水问题。移民的耕地由旱地变为水浇地,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相比搬迁前,“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雨养农业转变为灌溉农业,广种薄收转变为精耕细作”。①在移民迁入区政府的引导下,基当地良好的自然条件,许多移民调整了家庭种植结构,进一步提高了高附加值农作物的种植比。
图 3-2 2015 年移民家庭外出务工人数示意图虽然多数移民受个人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因素的影响,仅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获得的经济收入也十分有限,但他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红寺堡“枸杞采摘工”等多个劳务品牌已成为移民知名劳务品牌。2015 年,红寺堡区积极组织劳务人员赴青海省、中宁县等周边地区采摘枸杞,全年共计输出 1 万人以上的枸杞采摘人员,实现 8000 多万元劳务收入,红寺堡“枸杞采摘工”的劳务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移民形象地称“劳务产业”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劳务产业已成为他们的支柱产业以及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如图 3-3 所示,在被访移民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其务工收入占个人年收入的比例超过 3/4,仅有 12.08%的人表示其务工收入占个人年收入的比例不到 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利盈;李金香;王雅俊;;生态移民工程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J];农业科学研究;2015年04期
2 史俊宏;;生计转型背景下蒙古族生态移民非农生计策略选择及困境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3 赵凤;东梅;周婷;;宁夏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4年03期
4 杜发春;;国外生态移民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4年02期
5 苏飞;马莉莎;庞凌峰;赵秀芳;潘云新;;杭州市农民工生计脆弱性特征与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3期
6 杜慧莹;;宁夏生态移民区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路、技术措施及政策保障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年12期
7 陈全功;程蹊;;空间贫困及其政策含义[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8 李锦;;四川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包智明;;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孟琳琳,包智明;生态移民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覃志敏;社会网络与移民生计的分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03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0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