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重庆市万州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13:18
   土地作为人类繁衍与生存的重要基础,是所有的经济活动必要的生产要素,同时它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其利用规模、布局和结构的变化都将会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逐步呈现出多元化,他们在利用土地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对土地环境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得土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万州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心,作为三峡库区的经济中心及“万开云”板块的核心区,其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重庆市的重点。万州区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人地矛盾尖锐,区内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城镇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定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对社会各业用地的合理分配是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基于此,对此次万州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未来几年万州区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解的基础之上,选取了重庆市万州区为实际调查研究对像,分别选取万州区2009和2014年2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结合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运用ArcGIS10.2将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重分类,并统计其面积,计算得出生态承载力值;同时结合景观偏离度,对万州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此次万州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变化方向及其原因;最后分别选取PSR评价法、斑块密度分布法及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模块,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对万州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尽可能地减少不利影响的发生,为相关管理部门的土地利用决策提供依据,保障社会、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相关结论如下:(1)万州区位于秦巴山区,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资源丰富,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通过计算2009年和2014年这两个时期的生态承载力和景观偏离度可知,万州区的生态承载力总体偏好,但2009年到2014年略有下降,其值由2009年的90.3031×10~4hm~2下降到2014年的90.2426×10~4hm~2,下降了0.0605×10~4hm~2;区内景观偏离度在2009年到2014年期间成上升趋势,由2009年的47.01%上升到2014年的47.63%,上升了0.62%,表明在该段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程度加剧,虽然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凸显。(2)通过对万州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分析,从数据的显示表明:到2020年,全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仍然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居多,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9.13%;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且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耕地更加集中连片,主要分布于中部丘陵和河谷平坝区域;通过对2014年~2020年土地利用综合程度的分析可知,万州区总体的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到2020年略有降低,即2014年~2020年万州区处于土地利用调整期。(3)通过运用PSR评价模型,选取社会经济、土地覆盖及土地占用等共17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万州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显示: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万州区在规划期内的环境影响评价总分值由2014年的0.9059上升到2020年的0.9425,环境质量在整体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压力指标的综合分值在2020年较2014年增长了0.0486,表明在规划期内,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会是产生生态环境压力的主要因素;最后,响应指标分值的略微下降,表明万州区在规划期内响应作用的削弱,因此,在后期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加强土地的管理与监督,减少生态环境破坏。(4)通过斑块密度法的分析结果显示:建设用地的高密度集中范围主要是在面积0~75000m~2范围内,而在75000m~2以上面积中,则表现为农用地的斑块密度最高;通过规划调整,小面积农用地斑块受人类活动干预,斑块密度不再趋向于破碎化;到2020年,在调整后的规划指导下,其生态环境评价分值由88.45上升到89.36,表明生态环境质量在整体保持优良的状态下,还进一步略微提高。(5)通过GIS技术和InVEST模型的结合运用,分区域掌握万州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特征。根据其结果可知:万州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以东南部梨树乡、普子乡、龙驹镇最为突出;局部地区呈下降趋势,主要分布于经济发展集中的中心城区及主要的公路、铁路交通沿线,其中中心城区以高峰镇、天城镇较为明显,主要交通干线以南部的万忠高速、东南部万里高速及西北区达万铁路最为明显。虽然规划从整体上保障了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趋势,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也同样不能忽视,因此,相关的土地管理部门也应该时刻加强监督,保证土地利用活动的有序进行,以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301.2
【部分图文】:

路线图,路线,研究技术


研究技术路线

地理位置,万州区,长江,海拔


图 2 万州区地理位置图2.1.2 地形地貌万州区行政版图似“乌龟状”,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跨大巴山、巫山、七曜山和川东平型岭谷地区,又因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区,从而形成了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势。辖区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少有河流阶地、平坝和台地,且都零星分布;全区海拔大约介于 100 米~1800 米之间,普子乡的沙坪峰为全区海拔最高之地,因黄柏乡位于长江边上,因此成为全区的最低点。如图 3。

万州区,气温


图 3 万州区地形地貌图条件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兼有南北的特点,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伏旱;春天来得早,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秋季绵绵。全区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霜雪稀少,日照充足,雨量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境内多年平均气温 17.7℃,最高年平均气均气温 17.6℃;多年极端最高气温 41℃,极端最低气温为-3.7℃时数 1484.4 小时,最高日照时数达 1713 小时,最低年日照时数滩口水文站资料统计,全区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 5 月—9 月,多m,最多年降水量达到 1549.6mm,最低也达到了 981.9mm;多为 620mm,年蒸发总量约达 10.85 亿立方米。条件区境内河流众多,而且河流、溪流等下切较深,因此导致落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芳;郭晓慧;方然;孔雪松;;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2 李文超;杨旭;;基于物元模型的延吉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年04期

3 李建龙;师学义;祝宇成;;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濮阳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S1期

4 唐尧;祝炜平;张慧;宋瑜;;InVEST模型原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5年03期

5 李辉;马泽忠;向宇锋;;三峡库区万州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2期

6 哈尚辰;阿里木江·卡斯木;;基于PSR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5年01期

7 高颖;陈伟强;;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生态评估——以巩义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3期

8 李洪新;刘学军;田梅;;基于生态足迹法对辽宁省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赤子(上中旬);2014年11期

9 曲长祥;刘莹;苏志国;;基于DPSIR模型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10 郑俊鹏;欧名豪;王婷;;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广海;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范硕;基于PSR模型的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2 侯秀杰;我国规划环评制度完善研究[D];烟台大学;2017年

3 赵越;林口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生态压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晓蓉;国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琦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6 肖兴媛;GIS支持下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68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68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f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