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我国主要城市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09:38
   高铁站区是当前我国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载体,高铁站区的建设推动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重视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高铁站区的交通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因此对高铁站区土地利用集约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3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高铁站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德地图、百度地图选取了某一时间点对高铁站区进行统一的范围划定,然后通过软件测算面积和周长,并利用百度百科、12306官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公布的信息和政府发布的高铁信息获取数据。本研究基于沿海与内陆、七大地区、车站等级和车站线路的视角,从高铁站区土地利用集约特征出发,利用变异系数、多因素综合模型、不同分组组内与组间差异公式,分析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组内和组间的集约特征变化;结合ArcGIS10.2分析沿海与内陆和七大地区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和分布规律,以及基于指标权重和SPSS分析软件选取对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大的特征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影响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得分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构建评价指标用以衡量我国主要城市高铁站区土地的集约利用,我国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平均分较低,从得分看总体集约利用程度并不高,并且高铁站区的土地在集约利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最集约的北京南站是最不集约的哈尔滨西站的近20倍。(2)通过聚类原理把我国23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高铁站区分为4种类型,低度集约高铁站区、较低集约高铁站区、较高集约高铁站区和高度集约高铁站区。其中,低度集约高铁站区到高度集约高铁站区的个数依次为5、7、6、5;其分布较均匀。(3)沿海高铁站区土地利用相对内陆高铁站区土地利用更集约,两者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组间方差较小,而组内平均方差较大。沿海高铁站区和内陆高铁站区组内均存在低度集约高铁站区、较低集约高铁站区、较高集约高铁站区和高度集约高铁站区,并且高度集约高铁站区和低度集约高铁站区的指标数值存在较大差异性。在低度集约的沿海与内陆高铁站区指标数值进行对比中发现,尽管沿海高铁站区土地利用集约于内陆高铁站区土地利用,但这类集约利用指标内陆的大部分指标数值要高于沿海指标数值,只有高铁固定资产总投资、紧凑度、配套的长途客运站、地铁线路、公交线路数和全市常住人口这4类指标数值其沿海高铁站区高于内陆高铁站区。(4)西南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华中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华北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华东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西北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华南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东北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最大的西南高铁站区是土地集约利用最小的东北高铁站区的3倍。(5)特等站的高铁站区土地利用比一等站高铁站区土地利用更集约,特等站的低度集约类高铁站区所占比重较小,为总数的11.8%,一等站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得分分布要集中于特等站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得分分布,一等站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得分集中分布在低度集约类高铁站区,一等站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得分变化趋势比特等站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得分变化趋势平稳。(6)“四横”的高铁站区土地利用集约于“四纵”高铁站区土地利用,“四纵”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得分的分布相较于“四横”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得分分布集中,“四纵”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得分主要分布在较低集约类高铁站区内,占总数的42.8%,“四横”高度集约类高铁站区总资产投入强度和“四纵”高度集约类高铁站区列车进出密度均表现出较强的主导优势。(7)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可知GDP、公共财政收入、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民用汽车拥有量、民航航空旅客吞吐量、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市辖区城市人口这8个影响因素与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得分相关性较大。GDP、公共财政收入、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市辖区城市人口与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得分呈正相关性;民用汽车拥有量和民航航空旅客吞吐量与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得分呈负相关性。
【学位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301.2;F532
【部分图文】:

空间分布图,特征分析


图 5-1 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布图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land intensive use in High-speed railway s站区土地空间特征分析与内陆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特征

空间分布图


图 5-2 沿海与内陆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布图l distribution map of land intensive use in coastal and inland Higstation area区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特征

空间分布图,七大


图 5-3 七大地区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布图.5-3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n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seven major areas 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车站等级特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迎庆;王秉义;刘王兵;;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对策研究[J];智能城市;2019年18期

2 周亮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J];市场观察;2015年S1期

3 姜吉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智库时代;2018年48期

4 周宏丽;;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J];学术交流;2018年11期

5 唐强;黄何;李妃养;;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9年02期

6 梁鹏;;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9年03期

7 马国庆;赵金梅;;基于“地耗”指标的宁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8 杨龙;;西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南方农业;2019年14期

9 杨月;刘兆顺;李淑杰;;长春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8年03期

10 刘欣怡;;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居业;2018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项锦雯;产业梯度转移对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2 谢大伟;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宗毅;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吴郁玲;基于土地市场发育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宋春云;基于城市规划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陈海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耿冰;基于开放数据的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0 任平;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绩效评价与机制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帆;齐齐哈尔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赵旭朦;我国主要城市高铁站区土地集约利用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3 邢丽娟;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4 李雪明;智慧城市建设视角下乌鲁木齐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5 王多多;土地集约利用对城镇化绿色转型效率的影响及空间差异[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6 罗婷;肥西县桃花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7 朱平宇;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潜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8 杨东昊;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大学校园总体布局及建筑设计策略[D];深圳大学;2018年

9 刘颖;山东蒙阴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8年

10 殷诗玉;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项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72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72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2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