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中国贫困群体的收入流动性及贫困动态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9 05:22
  在收入流动性视角下考察贫困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贫困群体的贫困动态变化及与社会整体收入变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1989年至2015年的20余年里,中国城乡收入流动性出现两个拐点,首先以2000年为拐点,收入流动性先上升后下降,其次以2010年为拐点,收入流动性表现出反弹上升趋势。中国城乡贫困群体的收入流动性与社会整体收入流动性表现一致,贫困粘性在21世纪初期经历增加之后,2010年起呈下降趋势,且绝对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但是贫困群体收入向上流动幅度低于整体经济增长幅度,相对贫困持续率较高,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因此,在未来精准扶贫工作中,促进社会收入流动性增加,让贫困群体有更多机会提升收入,实现收入向上流动,是高质量脱贫的关键。 

【文章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20年04期 第39-47+254-255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图文】:

中国贫困群体的收入流动性及贫困动态变化研究


中国城乡收入流动性趋势图

家庭,情况,群体,粘性


首先,农村及城镇地区贫困群体收入流动性与前文分析的社会整体收入流动性表现一致,也存在两个拐点。如图2所示。一是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城乡社会整体收入流动性下降,城乡贫困群体的收入流动性也在降低,表现为图中2000年至2010年间,位于收入最低分位的贫困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概率加大,贫困粘性增加,贫困群体在这一时期难以实现收入向上流动,“质”的脱贫难以完成,而这种贫困粘性,很可能通过家庭行为、家庭脆弱性,家庭决策影响到代际发展,使子代重复贫困状态。[14]二是以2010年为拐点,贫困群体收入流动性也在增加,表现为贫困群体长期处于收入最低分位的概率降低、贫困黏性降低,部分贫困群体实现了“质”的脱贫。为减少贫困群体长期贫困及贫困粘性上升,应瞄准长期持续相对贫困家庭进行干预,给予政策上的帮扶,尤其是给予贫困家庭能够阻隔代际贫困传递的相关措施,如对子代的早期正规教育、心理干预、非认知能力提升、就业帮扶等,避免家庭持续贫困或者返贫状况的发生。其次,处于社会收入最高20%的富裕家庭的收入流动性变动也与社会整体收入流动性变动一致(见图3),富裕粘性的变动与贫困粘性表现一致。即21世纪的初始十年,似乎呈现出社会各界担心的穷者愈穷,富者越富的趋势,在城乡收入流动性降低的同时,位于收入分位两端群体的收入阶层也更加固化,收入粘性增加。但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我们能看到富裕粘性和贫困粘性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实现了较好的收入向上流动,富裕群体长期位于收入顶端的固化情况也在改善。

家庭,情况,流动性


最后,城乡间收入流动性比较表明,在整体收入水平更高的城镇地区中,城镇贫困家庭持续停留在最低收入分位上的概率更高,即城镇贫困家庭的贫困粘性和富裕家庭的富裕粘性均高于农村地区同等收入分位家庭。2010年起,随着城乡收入流动性的增加,城镇富裕家庭收入持续停留在最高收入分位的比率下降幅度较大。但是,基于2015年CHNS数据,本研究测算的基尼系数为0.447,并且,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农村地区仍有60%左右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农村平均收入水平,城镇地区有55%左右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平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被高收入者平均的现象反映了虽然贫困群体收入向上流动性在增加,但是收入流动性低于社会整体的收入流动性及经济增长幅度,在整个经济增长蛋糕中,贫困群体获得的收入增长蛋糕份额少,相对持续贫困仍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以上人均收入的比较,未包括家庭所拥有的住房等财产,如果考虑存量,尤其是房产,城镇收入分配差距将大幅增加,而农村地区因缺少可衡量的商品房等大型资产,分配差距将会更大。并且房产等固定资产具有很强的传递性,如以此衡量,社会财产收入流动性将大幅降低,贫困者难以实现财产性收入向上流动,将影响高质量脱贫的实现。以上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体国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社会收入流动性均有改善,但是收入流动性改善程度不同,贫困群体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分享到的果实较少,贫困群体收入向上流动性滞后于社会整体收入流动性的增长幅度。并且,相较农村地区,城镇贫困家庭在其所处的社会中,更难实现相对收入的向上流动,这与城镇地区生活成本普遍较高,尤其是高住房成本有关,这也导致了城市外来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生活,难以摆脱自身收入阶层在城市实现收入向上流动。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实现高水平脱贫,政府应给予外来务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更多的廉租房、教育、平价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保障。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如无法缩小,则外来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将更难跨过门槛进入城市发展。提高城镇地区收入流动性,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发展、实现新市民对城市经济发展果实的分享,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本文编号:2906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906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5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