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基于景观格局的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10 08:45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外部压力、脆弱性和稳定性表征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模型,分析了1980—2015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时期虽有不同,但冲突强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甘州、临泽2个人类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县,且指数最高的区域呈围绕城市四周分布的特点;②土地利用冲突在不同时期变化显著,1995—2005年是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增加较为明显的时段,中部的甘州区、南部的山丹县两地增加最为明显;2005—2015年虽然冲突强度增大区域的面积少于上一时段,但冲突增加幅度高于上一时段,尤其民乐县和高台县增加较为明显;③土地利用冲突与自然因素的相关性极弱,与道路和河流等用地条件的相关性较强,而与人口密度和GDP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最强;④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利用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一致,1995—2000年是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为剧烈的时期,而1995—2005年也是土地利用冲突面积增加最多的时段;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长极为活跃,对生态用地产生侵占,反映了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者之间的矛盾是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 2020年09期 第1553-1562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基于景观格局的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分析


黑河中游1980—2015年土地利用冲突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现状图,黑河


黑河是中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莺落峡至正义峡之间为中游,中游干流全长185 km,总面积约1.96×104 km2,其行政区划上包括张掖市的肃南县明花区、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山丹县和民乐县等。黑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在1 234~4 886 m之间,南部祁连山区地势高峻、林草丰茂,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中部绿洲平原水土资源相对丰沃,为中国重要的绿洲现代农业基地;北部合黎山、龙首山荒漠广布,是抵御风沙侵入的重要屏障,土地利用现状如图1。黑河中游集中了全流域80%的绿洲、91%的人口、95%的耕地和80%的GDP[]20,是整个流域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绿洲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但由于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仅54.9~436.2 mm,但全年蒸发量高达1 700 mm,也是流域内水土资源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20],大量农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绿洲外围的荒地又被开垦为农田,土地利用冲突日益显著。本研究所使用的1980、1986、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7期土地利用数据,其中,1980年和2015年1︰10万土地覆被数据来自北京大学地理数据平台(https://geodata.pku.edu.cn/);1986年和2000年1︰10万土地覆被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科学中心(http://heihe.westgis.ac.cn/);1995年、2005年、2010年1︰10万土地覆被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数据云平台共享(http://www.resdc.cn/DOI)。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类,空间分辨率为30 m。此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www.heihedata.org);DEM数据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全球土地覆被数据库(http://glcf.umiacs.umd.edu/data/),分辨率为30 m。社会经济数据来自《张掖市统计年鉴》(2017)[21]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数据云平台共享(http://www.resdc.cn/DOI)。

土地利用图,土地利用,黑河,动态变化


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一般来说,土地利用冲突较为剧烈的区域,往往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区域。通过计算不同时段用地变化强度指数和平均指数发现(图4):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在1995—2000年最强烈,其次是1986—1995年,两者均大于整个时段的平均变化强度;2000—2005年和2010—2015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相当,与研究时段的平均变化强度较接近,而1980—1986年和200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较小,均小于研究时段的平均变化强度。总体呈现出2000年以前的1980—1986年、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在不断增强,2000—2005年变化强度有所下降,而2005年以后,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则趋于相对平稳。对比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利用变化的阶段性特点,不难发现:1995—2000年期间是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为强烈的时期,而1995—2005年也是土地利用冲突增强面积最大的时段。图4 黑河中游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CLUE-S模型的县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冲突动态模拟及特征分析[J]. 赵旭,汤峰,张蓬涛,胡波洋,徐磊.  生态学报. 2019(16)
[2]基于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协调的“三线”划定方法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J]. 冉娜,金晓斌,范业婷,项晓敏,刘晶,周寅康,沈春竹.  资源科学. 2018(02)
[3]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与协同作用分析[J]. 潘竟虎,李真.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7)
[4]流域矿业开采引发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及优化配置[J]. 冯宇,毕如田,王瑾,吕春娟,张迁迁.  中国土地科学. 2016(11)
[5]昆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分析与稳定性研究[J]. 孙云华,郭涛,崔希民.  地理科学进展. 2016(02)
[6]环杭州湾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空间冲突与复杂性[J]. 周德,徐建春,王莉.  地理研究. 2015(09)
[7]基于移动窗口法的岷江干旱河谷景观格局梯度分析[J]. 张玲玲,赵永华,殷莎,房舒,刘晓静,蒲苗苗.  生态学报. 2014(12)
[8]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冲突及其缓解机制研究——基于非合作博弈的视角[J]. 阮松涛,吴克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S2)
[9]基于PSR模型的农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诊断[J]. 杨永芳,安乾,朱连奇.  地理科学进展. 2012(11)
[10]基于生态安全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空间冲突测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彭佳捷,周国华,唐承丽,贺艳华.  自然资源学报. 2012(09)

硕士论文
[1]云南省红河县土地利用冲突研究[D]. 陈威.甘肃农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08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908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2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