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0 10:25
文章以厘清当前不同部门人口与用地统计口径的差异,建立"多规合一"视角下"人地"空间对应的城镇人均用地指标,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为目的,比较和分析各部门城镇人均用地指标的差异及存在问题,基于"明差异—统口径—建指标"的研究思路,提出"城镇范围人均建设用地"这一效率指标。同时,以泰兴市为例,测算2015年各乡镇人均城镇用地规模,并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类型,进而提出适时修订现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的计算方法与规划标准的建议。
【文章来源】:规划师. 2020年08期 第26-32页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正交路网体系下生活圈的函数模型
研究首先考察新版国标框架下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最大密度时的状况,将指标按新版国标中的上限进行取值:人口规模取用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的最大人口数10万人;住宅用地的容积率取上限值3.1(此模型中将居住建筑楼层数假定为16层);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以小康社会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 m2为标准[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路网密度和道路宽度均取下限值为标准;居住区配套设施除“应配建设施”外,其余所有设施均不予设置,配套设施的人均指标取三级生活圈的下限指标之和为标准,即人均建筑面积为3 570平方米/千人,人均用地面积为5 290平方米/千人。此时,模型指标如表2所示。可见,当模型的人口规模达到新版国标框架下的最大值10万人时,即使四大类用地的各项指标都依据最低标准进行取值,此时生活圈的半径依旧会超过1 km的国标理想范围。同时,此时的生活圈模型还存在以下问题:城市道路用地比例、生活圈人均用地面积均低于新版国标要求的最低值;毛容积率高于1.5的上限值;配套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少。因此,该模型并不是新版国标要求下生活圈的理想图景,未能体现宜居环境的精神。
住宅布局示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抵抗孤独、隔离和不平等的恢复性空间规划实践[J]. 徐磊青,言语. 景观设计学. 2019(06)
[2]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和人均居住用地研究[J]. 祝培甜,李树枝. 国土资源情报. 2018(09)
[3]社区生活圈的公共开放空间绩效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 杜伊,金云峰. 现代城市研究. 2018(05)
[4]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空间治理对策[J]. 程蓉. 规划师. 2018(05)
[5]关于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使命的思考[J]. 董祚继. 国土资源. 2018(04)
[6]重塑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目标定位、价值导向与战略选择[J]. 严金明,王晓莉,夏方舟. 中国土地科学. 2018(04)
[7]地块公共空间供应系数与效用研究 以上海14个轨交地块为例[J]. 言语,徐磊青. 时代建筑. 2017(05)
[8]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关系及其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王亚华,袁源,王映力,张小林,乔伟峰. 地理研究. 2017(01)
[9]高密度城市的门槛标准及全球分布特征[J]. 李敏,叶昌东. 世界地理研究. 2015(01)
[10]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2000年到2010年[J]. 毛其智,龙瀛,吴康. 城市规划. 2015(02)
本文编号:2908539
【文章来源】:规划师. 2020年08期 第26-32页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正交路网体系下生活圈的函数模型
研究首先考察新版国标框架下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最大密度时的状况,将指标按新版国标中的上限进行取值:人口规模取用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的最大人口数10万人;住宅用地的容积率取上限值3.1(此模型中将居住建筑楼层数假定为16层);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以小康社会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 m2为标准[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路网密度和道路宽度均取下限值为标准;居住区配套设施除“应配建设施”外,其余所有设施均不予设置,配套设施的人均指标取三级生活圈的下限指标之和为标准,即人均建筑面积为3 570平方米/千人,人均用地面积为5 290平方米/千人。此时,模型指标如表2所示。可见,当模型的人口规模达到新版国标框架下的最大值10万人时,即使四大类用地的各项指标都依据最低标准进行取值,此时生活圈的半径依旧会超过1 km的国标理想范围。同时,此时的生活圈模型还存在以下问题:城市道路用地比例、生活圈人均用地面积均低于新版国标要求的最低值;毛容积率高于1.5的上限值;配套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少。因此,该模型并不是新版国标要求下生活圈的理想图景,未能体现宜居环境的精神。
住宅布局示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抵抗孤独、隔离和不平等的恢复性空间规划实践[J]. 徐磊青,言语. 景观设计学. 2019(06)
[2]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和人均居住用地研究[J]. 祝培甜,李树枝. 国土资源情报. 2018(09)
[3]社区生活圈的公共开放空间绩效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 杜伊,金云峰. 现代城市研究. 2018(05)
[4]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空间治理对策[J]. 程蓉. 规划师. 2018(05)
[5]关于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使命的思考[J]. 董祚继. 国土资源. 2018(04)
[6]重塑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目标定位、价值导向与战略选择[J]. 严金明,王晓莉,夏方舟. 中国土地科学. 2018(04)
[7]地块公共空间供应系数与效用研究 以上海14个轨交地块为例[J]. 言语,徐磊青. 时代建筑. 2017(05)
[8]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关系及其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王亚华,袁源,王映力,张小林,乔伟峰. 地理研究. 2017(01)
[9]高密度城市的门槛标准及全球分布特征[J]. 李敏,叶昌东. 世界地理研究. 2015(01)
[10]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2000年到2010年[J]. 毛其智,龙瀛,吴康. 城市规划. 2015(02)
本文编号:2908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908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