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时空格局及动态演化
发布时间:2021-01-11 23:31
研究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与动态演化规律,对制定合理的农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采用Theil指数及空间分析相关方法分析1997~2016年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特征,并利用R/S分析法预测其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1997~2016年中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不同类型农业碳排放强度省域的空间分布变化均较大,碳排放高强度省域保持稳定,而低强度省域呈扩大态势;(2)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变化较小,区域内差异趋于扩大,粮食平衡区区域内差异趋于上升,主产区区域内差异先升后降,主销区区域内差异趋于收敛;(3)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程度趋于缩小,热点区保持不变,而冷点区呈收缩态势,青-藏保持稳定性热点区,京-津-冀-陕-晋-豫-鲁为稳定性冷点区域;(4)中国、三大功能区及各省域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未来碳排放强度值将呈现出继续下降的演化态势,尤其以粮食主销区的下降趋势具有更强的持久性。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2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及三大功能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1997~2016年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波动较大,且整体呈扩大态势,Theil指数由0.403 8上升为0.715 0(图2a)。从分解结果看,区域内差异是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总差异的主要原因,且演变与总差异基本一致,区域间差异远小于区域内差异且变化幅度较小。从贡献度看,区域内差异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总差异的贡献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期内区域间差异与区域内差异平均贡献度分别为0.201 4和0.798 6。总体来看,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间差异较小且趋于平缓,但三大功能区的区域内差异演变情况存在较大差别。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粮食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图2b),粮食平衡区区域内差异最大且趋于波动上升,粮食主产区区域内差异变化幅度较小且呈先扩大后缩小态势,粮食主销区区域内差异最小且呈下降趋势,说明粮食主销区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收敛更为显著,且其区域内差异一直低于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2.3 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变化明显,高强度省域不变,低强度省域扩大
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看(图7):省际农业碳排放强度的H值均大于0.5,呈较明显的Hurst现象。从区域差异上看:福建(0.975 5)、上海(0.972 8)、山东(0.949 4)、广西(0.946 5)、广东(0.942 1)、黑龙江(0.938 8)和北京(0.931 8)等13个省域的强度值的时间序列值超过0.900,表明这些省域未来的强度值延续过去变化趋势的可能性最大,强度值的持续下降态势最强;而较上述省域相比,天津(0.671 7)、江西(0.745 9)、吉林(0.774 5)及西藏(0.781 2)的碳排放强度值的时间序列值较小,说明这些省域未来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值持续下降趋势的持续性较低。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J]. 夏四友,赵媛,许昕,文琦,孙琪,王璐玮. 经济地理. 2018(12)
[2]陕北能源开发区产业同构化对比研究与趋势预测[J]. 夏四友,文琦,赵媛,宋永永,杜毅贤,乔利娜. 干旱区地理. 2018(05)
[3]江苏省县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时空差异与趋势演进[J]. 陈慧,付光辉,刘友兆. 资源科学. 2018(05)
[4]中国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动态研究[J]. 何艳秋,陈柔,吴昊玥,徐杰,宋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9)
[5]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评价及随机性收敛研究——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与面板单位根检验[J]. 吴昊玥,何艳秋,陈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9)
[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以河南省为例[J]. 张鹏岩,何坚坚,庞博,逯承鹏,秦明周,卢谦成.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9)
[7]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增长主导效应与减排退耦效应[J]. 吴贤荣,张俊飚. 农业技术经济. 2017(05)
[8]中国农作物生产碳足迹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 刘宇峰,原志华,郭玲霞,孙铂,孔伟,唐淑慧.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8)
[9]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J]. 范大莎,杨旭,吴相利,周嘉,茹艺.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7)
[10]中国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时空特征研究[J]. 何艳秋,戴小文. 资源科学. 2016(09)
本文编号:2971685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2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及三大功能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1997~2016年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波动较大,且整体呈扩大态势,Theil指数由0.403 8上升为0.715 0(图2a)。从分解结果看,区域内差异是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总差异的主要原因,且演变与总差异基本一致,区域间差异远小于区域内差异且变化幅度较小。从贡献度看,区域内差异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总差异的贡献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期内区域间差异与区域内差异平均贡献度分别为0.201 4和0.798 6。总体来看,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间差异较小且趋于平缓,但三大功能区的区域内差异演变情况存在较大差别。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粮食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图2b),粮食平衡区区域内差异最大且趋于波动上升,粮食主产区区域内差异变化幅度较小且呈先扩大后缩小态势,粮食主销区区域内差异最小且呈下降趋势,说明粮食主销区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收敛更为显著,且其区域内差异一直低于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2.3 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变化明显,高强度省域不变,低强度省域扩大
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看(图7):省际农业碳排放强度的H值均大于0.5,呈较明显的Hurst现象。从区域差异上看:福建(0.975 5)、上海(0.972 8)、山东(0.949 4)、广西(0.946 5)、广东(0.942 1)、黑龙江(0.938 8)和北京(0.931 8)等13个省域的强度值的时间序列值超过0.900,表明这些省域未来的强度值延续过去变化趋势的可能性最大,强度值的持续下降态势最强;而较上述省域相比,天津(0.671 7)、江西(0.745 9)、吉林(0.774 5)及西藏(0.781 2)的碳排放强度值的时间序列值较小,说明这些省域未来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值持续下降趋势的持续性较低。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J]. 夏四友,赵媛,许昕,文琦,孙琪,王璐玮. 经济地理. 2018(12)
[2]陕北能源开发区产业同构化对比研究与趋势预测[J]. 夏四友,文琦,赵媛,宋永永,杜毅贤,乔利娜. 干旱区地理. 2018(05)
[3]江苏省县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时空差异与趋势演进[J]. 陈慧,付光辉,刘友兆. 资源科学. 2018(05)
[4]中国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动态研究[J]. 何艳秋,陈柔,吴昊玥,徐杰,宋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9)
[5]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评价及随机性收敛研究——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与面板单位根检验[J]. 吴昊玥,何艳秋,陈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9)
[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以河南省为例[J]. 张鹏岩,何坚坚,庞博,逯承鹏,秦明周,卢谦成.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9)
[7]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增长主导效应与减排退耦效应[J]. 吴贤荣,张俊飚. 农业技术经济. 2017(05)
[8]中国农作物生产碳足迹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 刘宇峰,原志华,郭玲霞,孙铂,孔伟,唐淑慧.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8)
[9]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J]. 范大莎,杨旭,吴相利,周嘉,茹艺.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7)
[10]中国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时空特征研究[J]. 何艳秋,戴小文. 资源科学. 2016(09)
本文编号:2971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97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