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分区及保护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分区及保护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土地健康的基础,研究土地整理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土地整理领域的前沿命题,同时对推进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土地整理分区是土地整治规划重点区域的布局及实施的重要环节,本文围绕土地整理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拟通过分区手段提高土地整理中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本文以全国(港澳台和部分海岛因数据缺失除外)为研究区,构建包括生态价值、生态风险和农用地整理状况在内的分区指标体系,采用自下而上的分区方法,进行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分区。采用的方法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一、以单个象元(1000 m*1000 m)作为基本单元,选取哺乳动物和维管植物作为代表,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中国生物多样性重要程度分布数据;依据构建的生态指标体系,运用分级赋值叠加的方法计算得到生态价值分区数据和生态风险分区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中国生态地理区划、生态价值分区数据、生态风险分区数据、土地整理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分区结果及各土地整理类型保护级别分布状况。二、根据不同土地整理区的生态价值、生态风险与整理状况提出保护对策。本研究最后得到51个一级土地整理区,94个二级土地整理区。针对不同保护级别提出了不同的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对策。同时对各整理类型中保护级别的分布状况的统计结果表明,农用地整理区域的整理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小,说明了农用地整理范围选择的合理性;宜耕后备土地开发重点区域的生态风险很小,生态价值水平高,在进行未利用地开发时应注意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城乡统筹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区内的生态价值和生态风险水平都很高,表明如果在该区内进行建设用地整理活动会对该区域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伤害,因此,在建设用地整理过程中,应严格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全面科学的认识我国的土地整理。建立的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分区指标体系,可以协调我国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土地整理 分区 保护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3.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现状12-13
- 1.3.2 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的选择13
- 1.3.3 土地整理分区13-14
- 1.3.4 土地整理和生物多样性14-15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5-18
- 1.4.1 构建指标体系15
- 1.4.2 不同土地整理区的保护对策15
- 1.4.3 不同土地整理类型中各保护级别分布状况15-16
- 1.4.4 技术路线图16-18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18
- 1.5.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18
- 1.5.2 土地整理的内涵18
- 1.6 数据来源18-21
- 第2章 构建基于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的分区指标体系21-26
- 2.1 农用地整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2
- 2.2 城乡统筹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2-23
- 2.3 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3
- 2.4 指标体系的构建23-25
- 2.4.1 生态价值指标24-25
- 2.4.2 生态风险指标25
- 2.4.3 土地整理分布25
- 小结25-26
- 第3章 分区原则及分区方法26-29
- 3.1 分区原则26
- 3.1.1 地域分异原则26
- 3.1.2 主要因素与综合因素分析原则26
- 3.1.3 区域共轭性原则26
- 3.2 分区方法的选择26-29
- 3.2.1 主成分分析法26-27
- 3.2.2 空间叠图法27-29
- 第4章 分区指标数据处理29-39
- 4.1 生态价值指标29-33
- 4.1.1 生物多样性重要程度29-31
- 4.1.2 生态价值各指标因子分级赋值叠加31-33
- 4.2 生态风险指标33-37
- 4.2.1 中国坡度分布数据34
- 4.2.2 中国各用地类型景观破碎度分布数据34
- 4.2.3 生态风险各指标因子分级赋值叠加34-37
- 4.3 土地整理规划37-38
- 小结38-39
- 第5章 土地整理分区及保护对策39-57
- 5.1 综合分区结果39-49
- 5.2 土地整理类型的保护级别分析49-52
- 5.3 分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52-55
- 小结55-5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7-59
- 6.1 研究结论57-58
- 6.2 研究创新58
- 6.3 不足与展望58-59
- 致谢59-61
- 参考文献61-67
- 附录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东;浅论土地整理[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0年03期
2 徐建春;联邦德国乡村土地整理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06期
3 谭术魁;土地整理的兴起及其规范推进[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年04期
4 刘晓峰,贾玫;探索土地整理模式 实现资源持续利用[J];吉林农业;2001年03期
5 李秀霞;城镇土地整理的潜力与途径研究[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6 李金良,黄宜广;浅谈山东省土地整理的潜力及对策[J];资源·产业;2001年11期
7 鲍海君,吴次芳,叶艳妹,童菊儿,汪峰;土地整理中田块设计和“3S”技术应用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8 高向军,鞠正山;论“中国土地整理微观行为的宏观理念”[J];中国软科学;2002年05期
9 许建斌;土地整理如何产业化[J];中国土地;2002年01期
10 ;大兴全面推进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宗德;;土地整理市场化的特点及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罗明;龙花楼;;土地整理理论初探[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高向军;鞠正山;;试论“中国土地整理微观行为的宏观理念”[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蔡运龙;;土地整理要重视文化景观建设和农民参与[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每一寸土地论文集[C];2004年
5 王军;李正;白中科;鞠正山;;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王军;李正;白中科;鞠正山;;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袁丽丽;;试论土地整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8 罗明;龙花楼;;土地整理理论初探[A];土地整理与复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9 高向军;鞠正山;;试论“中国土地整理微观行为的宏观理念”[A];土地整理与复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范金梅;孟宪素;薛永森;;论土地整理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指标体系[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平 王华耀;土地整理让农民增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2 张德学邋詹伟;土地整理要“三分建、七分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刘之沛 彭江;万安土地整理“整”出沃野粮仓[N];江西日报;2006年
4 记者 项文渊 卢庆红 通讯员 施杨波;缙云土地整理半年新增耕地2400余亩[N];丽水日报;2006年
5 记者 红艳;我区实施土地整理项目 去年新增耕地六千余公顷[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6 特约记者 田永平 通讯员 牛富宝;土地整理项目拓宽农民增收路[N];锡林郭勒日报;2006年
7 本版编辑 主讲人 郧文聚 范金梅 菡冰;新理念:可持续土地整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8 张新民邋通讯员 吴梅 吴建兵;市内六区获土地整理权[N];天津日报;2008年
9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郧文聚 田玉福;探索土地整理新机制引导资金科学使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10 郭秀东;土地整理项目落户霍市设施农业园[N];通辽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宿胜;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钰霞;重庆市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D];西南大学;2012年
3 高明秀;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其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4 杨朝现;人地关系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D];西南大学;2010年
5 刘向东;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土地整理项目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罗文斌;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及其改善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艾亮辉;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董利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9 付光辉;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张继道;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模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国柱;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2 霍亚涛;城乡统筹视野下的我国土地整理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刘兴忠;潍坊市滨海地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4 盛利;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科;土地整理项目影响后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浩;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测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唐瑶;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效益评价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炼军;土地整理的法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黄文妍;重庆市土地整理效益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10 贾芳芳;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分区及保护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12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