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耕地面积变化及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4 01:08
耕地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础。兰州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工业城市,粮食生产始终受到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为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兰州市耕地面积演变特征及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制定符合兰州市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本文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即GWR模型),采用各类耕地数据,利用SPSS19.0、ARCGIS12.0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模型计算,通过分析兰州市各个县(区)耕地面积的数量、空间结构的变化和耕地动态变化度、结构变化指数等,来探讨兰州市耕地面积在县(区)域间存在的空间差异性;并通过GWR模型来分析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因素以及影响因素在空间上的演变过程,得出兰州市更加准确的耕地面积空间演变规律,从而更好地为各县(区)保护耕地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兰州市耕地面积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005-2016年,耕地数量整体呈递减趋势,且各县(区)减少幅度差异大,主城区减少最快;仅红古区耕地面积有略微的增加,从而带动兰州市耕地数量的平衡。(2)影响兰州市耕地面积减少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产业结构、技术条件、人民生活水平五个方面。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快...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图2-1 研究区示意图Fig.2-1 The Research Area Schematic Diagram2.3 数据来源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包括甘肃省兰州市行政图,社会经济数据,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尤其是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其中社会经济数据包括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比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收入、粮食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均来源于《兰州统计年鉴》(2005-2016 年)。兰州市行政图及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兰州市国土局获得。在后面章节的耕地变化驱动力因素分析中,针对各类数据量纲均不一致的问题,文章运用 SPSS 软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所运用的数据都经过相关处理。
结构演变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兰州市的耕地面积变化情况。4.1 兰州市耕地面积现状分析图4-1 兰州市2016年耕地分布图Fig.4-1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Cultivated Land in Lanzhou in 20162016 年末,兰州市耕地面积共 182.883 千公顷,全市人均耕地仅为 0.051 公顷。从图 4-1 可以看出,在空间上兰州市耕地资源的数量在区域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分布,大部分在兰州市主城区周围的县(区),即耕地主要集中在皋兰县、榆中县和永登县三个县;而主城区耕地面积较多有西固区和七里河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的扩张而大量占用耕地,使得这些地区的耕地资源甚少,其中安宁区和城关区几乎没有耕地。4.2 兰州市耕地面积数量分析4.2.1 耕地面积数量的总体变化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300年来黄土高原耕地时空变化及预测[J]. 李小燕,任志远,张翀.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2]支持向量机在耕地面积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 蔡奎生. 计算机仿真. 2011(09)
[3]基于GWR模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研究[J]. 俞路. 工业技术经济. 2011(08)
[4]2000~2007年湖北省耕地变化的遥感调查与分析[J]. 邓帆,李仁东,王海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10)
[5]我国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GWR实证研究[J]. 宋帮英,苏方林. 财经科学. 2010(04)
[6]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J].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3)
[7]基于GIS的大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与预测[J]. 于兵.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02)
[8]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其拟合[J]. 玄海燕,黎锁平,刘树群. 甘肃科学学报. 2007(01)
[9]20世纪以来土地利用研究综述[J]. 谭少华,倪绍祥.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5)
[10]武汉市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预测[J]. 宋鄂平,荆青青,宋岚,曾克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06(24)
博士论文
[1]地理加权回归基本理论与应用研究[D]. 覃文忠.同济大学 2007
[2]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及其预测分析[D]. 牛灵安.中国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湖南省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D]. 王笑冰.湖南农业大学 2013
[2]基于GWR模型的耕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D]. 茆三芹.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基于GIS湖北省县域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研究[D]. 王鑫.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巴彦县耕地资源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D]. 梁海鸥.东北农业大学 2012
[5]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 殷胜磊.河南大学 2011
[6]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 何美香.中南大学 2010
[7]临海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及其演化趋势研究[D]. 丁泉.浙江大学 2008
[8]湖北耕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D]. 陈朝.华中师范大学 2007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时空分配研究[D]. 李宁.山东师范大学 2006
[10]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D]. 白利妮.贵州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28735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图2-1 研究区示意图Fig.2-1 The Research Area Schematic Diagram2.3 数据来源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包括甘肃省兰州市行政图,社会经济数据,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尤其是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其中社会经济数据包括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比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收入、粮食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均来源于《兰州统计年鉴》(2005-2016 年)。兰州市行政图及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兰州市国土局获得。在后面章节的耕地变化驱动力因素分析中,针对各类数据量纲均不一致的问题,文章运用 SPSS 软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所运用的数据都经过相关处理。
结构演变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兰州市的耕地面积变化情况。4.1 兰州市耕地面积现状分析图4-1 兰州市2016年耕地分布图Fig.4-1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Cultivated Land in Lanzhou in 20162016 年末,兰州市耕地面积共 182.883 千公顷,全市人均耕地仅为 0.051 公顷。从图 4-1 可以看出,在空间上兰州市耕地资源的数量在区域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分布,大部分在兰州市主城区周围的县(区),即耕地主要集中在皋兰县、榆中县和永登县三个县;而主城区耕地面积较多有西固区和七里河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的扩张而大量占用耕地,使得这些地区的耕地资源甚少,其中安宁区和城关区几乎没有耕地。4.2 兰州市耕地面积数量分析4.2.1 耕地面积数量的总体变化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300年来黄土高原耕地时空变化及预测[J]. 李小燕,任志远,张翀.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2]支持向量机在耕地面积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 蔡奎生. 计算机仿真. 2011(09)
[3]基于GWR模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研究[J]. 俞路. 工业技术经济. 2011(08)
[4]2000~2007年湖北省耕地变化的遥感调查与分析[J]. 邓帆,李仁东,王海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10)
[5]我国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GWR实证研究[J]. 宋帮英,苏方林. 财经科学. 2010(04)
[6]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J].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3)
[7]基于GIS的大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与预测[J]. 于兵.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02)
[8]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其拟合[J]. 玄海燕,黎锁平,刘树群. 甘肃科学学报. 2007(01)
[9]20世纪以来土地利用研究综述[J]. 谭少华,倪绍祥.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5)
[10]武汉市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预测[J]. 宋鄂平,荆青青,宋岚,曾克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06(24)
博士论文
[1]地理加权回归基本理论与应用研究[D]. 覃文忠.同济大学 2007
[2]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及其预测分析[D]. 牛灵安.中国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湖南省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D]. 王笑冰.湖南农业大学 2013
[2]基于GWR模型的耕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D]. 茆三芹.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基于GIS湖北省县域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研究[D]. 王鑫.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巴彦县耕地资源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D]. 梁海鸥.东北农业大学 2012
[5]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 殷胜磊.河南大学 2011
[6]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 何美香.中南大学 2010
[7]临海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及其演化趋势研究[D]. 丁泉.浙江大学 2008
[8]湖北耕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D]. 陈朝.华中师范大学 2007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时空分配研究[D]. 李宁.山东师范大学 2006
[10]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D]. 白利妮.贵州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28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228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