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性与决策机制:“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6-26 06:23
"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前置和基础性作用的制度设定与技术基础。结合实践案例对"试行指南"进行理论思考,结果发现:"双评价"的技术、逻辑路径内含有科学问题和假设;同时,对制度建构具有约束和纠偏作用。"双评价"发挥有效作用需兼顾科学性和政策性,也因此难以两全齐美。技术方法和数据方面存在"加合困境""分解困境"和"排序困境"。合理有效的"双评价"需要提高两个评价内容的技术合理性,并通过两者耦合进一步提升合理性。也要充分适应决策机制与主体目标,认识科学研究与决策支持研究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层级地方政府事权层级和分工关系优化分析评价方法。结论对"双评价"定位优化与技术逻辑改进有实践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10)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双评价”相关技术分析——嘉兴市市辖区为例
“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前端工作,其结论会对“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起决定作用。因此,它是制度逻辑的约束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全域全要素覆盖。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从“资源”的视角对所管辖地域的实体空间范围进行分类,即通常所说确定国土空间规划的“一级空间类型”。它体现了某一级地方政府的管理事权范围和内涵,是对人与自然空间关系的划分。
其二,对“限制性要素”和“激励性要素”的明确。在行政管辖范围内以空间叠加方式综合“限制性要素”与“激励性要素”,是实现“双评价”科学目标的又一技术手段。以“试行指南”中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为例,利用光热条件、降水、地形、土壤、水资源、污染与灾害风险等“限制性要素”确定一般意义上不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再与特色村落布局、重要经济作物分布、重大设施配套及重要农产品种植分布等“激励性要素”相叠加,即得出适宜性评价初步结果。根据各地情况,再使用规程中未指定的其他要素对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而得出最终评价结果(图5)。图5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流程示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岛市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 于连莉,郭晓林,宋军. 规划师. 2020(06)
[2]我国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理论与浙江嘉善县实证研究[J]. 李永浮,蔡宇超,唐依依,刘曦. 规划师. 2020(06)
[3]基于“三生”功能的柳州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J]. 农宵宵,吴彬,陈铁中,程力. 规划师. 2020(06)
[4]国土空间“双评价”再认识及优化路径探讨[J]. 蒋国翔,王金辉,罗彦. 规划师. 2020(05)
[5]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语境下“双评价”研究进展与趋势[J]. 张臻,曹春霞,何波. 规划师. 2020(05)
[6]基于“双评价”的市县土地资源评价——以大冶市为例[J]. 严圣华,黄跃飞,熊娟,何灿,刘和涛,刘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01)
[7]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分析——以珠三角为例[J]. 吴大放,胡悦,刘艳艳,刘毅华. 自然资源学报. 2020(01)
[8]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核算问题[J]. 马晓妍,洪军. 中国土地. 2019(12)
[9]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J]. 陈晓雨婧,吴燕红,夏建新. 自然资源学报. 2019(11)
[10]规划转型背景下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J]. 韩青,于立,陈有川.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05)
本文编号:3250810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10)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双评价”相关技术分析——嘉兴市市辖区为例
“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前端工作,其结论会对“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起决定作用。因此,它是制度逻辑的约束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全域全要素覆盖。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从“资源”的视角对所管辖地域的实体空间范围进行分类,即通常所说确定国土空间规划的“一级空间类型”。它体现了某一级地方政府的管理事权范围和内涵,是对人与自然空间关系的划分。
其二,对“限制性要素”和“激励性要素”的明确。在行政管辖范围内以空间叠加方式综合“限制性要素”与“激励性要素”,是实现“双评价”科学目标的又一技术手段。以“试行指南”中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为例,利用光热条件、降水、地形、土壤、水资源、污染与灾害风险等“限制性要素”确定一般意义上不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再与特色村落布局、重要经济作物分布、重大设施配套及重要农产品种植分布等“激励性要素”相叠加,即得出适宜性评价初步结果。根据各地情况,再使用规程中未指定的其他要素对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而得出最终评价结果(图5)。图5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流程示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岛市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 于连莉,郭晓林,宋军. 规划师. 2020(06)
[2]我国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理论与浙江嘉善县实证研究[J]. 李永浮,蔡宇超,唐依依,刘曦. 规划师. 2020(06)
[3]基于“三生”功能的柳州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J]. 农宵宵,吴彬,陈铁中,程力. 规划师. 2020(06)
[4]国土空间“双评价”再认识及优化路径探讨[J]. 蒋国翔,王金辉,罗彦. 规划师. 2020(05)
[5]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语境下“双评价”研究进展与趋势[J]. 张臻,曹春霞,何波. 规划师. 2020(05)
[6]基于“双评价”的市县土地资源评价——以大冶市为例[J]. 严圣华,黄跃飞,熊娟,何灿,刘和涛,刘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01)
[7]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分析——以珠三角为例[J]. 吴大放,胡悦,刘艳艳,刘毅华. 自然资源学报. 2020(01)
[8]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核算问题[J]. 马晓妍,洪军. 中国土地. 2019(12)
[9]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J]. 陈晓雨婧,吴燕红,夏建新. 自然资源学报. 2019(11)
[10]规划转型背景下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J]. 韩青,于立,陈有川.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05)
本文编号:3250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25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