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底层与相关政策演变——兼论精准扶贫的阶层政策内涵
发布时间:2021-09-08 09:59
农村社会底层是指农村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在传统农耕社会时期,雇农和条件艰苦的部分贫农组成农村社会底层,他们是革命的依靠对象和主要力量;在总体化单位制时期,作为专政对象的地富反坏"四类分子"成为农村社会的底层;进入现代化转型时期,农村社会贫弱阶层是社会底层,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救助政策。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战略,将党的农村社会底层政策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有着较为丰富的针对农村社会的阶层政策思想,具体包括:阶层政策的自觉意识更为突出,阶层政策的成员针对性更为明确,体现了社会底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农村社会各阶层扶济共参的政策要求。
【文章来源】:东岳论丛. 2020,41(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不同时期的农村社会底层
(一)传统农耕社会时期的农村社会底层
(二)总体化单位制时期的农村社会底层
(三)现代化转型期的农村社会底层
二、不同时期关于农村社会底层的政策演变
(一)革命时期的农村社会底层政策
(二)建设时期的农村社会底层政策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农村社会底层政策
三、精准扶贫的阶层政策内涵
(一)阶层政策的自觉意识更为突出
(二)阶层政策的成员针对性更为明确
(三)体现了社会底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发展理念
(四)体现了农村社会各阶层扶济共参的政策要求
四、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 左停,杨雨鑫,钟玲. 贵州社会科学. 2015(08)
[2]农村社会分层结构与民生政策选择[J]. 李全生. 农业经济. 2012(06)
[3]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J]. 贺雪峰. 社会科学. 2011(03)
[4]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J]. 李全生. 党政干部学刊. 2010(06)
[5]自我认同与底层社会建构:迈向经验解释的中国农民工[J]. 潘泽泉. 社会科学. 2010(05)
[6]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 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J]. 王洪伟. 社会. 2010(02)
[7]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重构[J]. 任中平,陈冕. 云南社会科学. 2009(03)
[8]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 应星. 社会学研究. 2007(02)
[9]警惕农民工“底层化意识”加剧[J]. 王春光.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6(05)
[10]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J]. 孙立平. 战略与管理. 2002(01)
博士论文
[1]底层抗争与基层治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研究[D]. 胡兵.华东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90584
【文章来源】:东岳论丛. 2020,41(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不同时期的农村社会底层
(一)传统农耕社会时期的农村社会底层
(二)总体化单位制时期的农村社会底层
(三)现代化转型期的农村社会底层
二、不同时期关于农村社会底层的政策演变
(一)革命时期的农村社会底层政策
(二)建设时期的农村社会底层政策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农村社会底层政策
三、精准扶贫的阶层政策内涵
(一)阶层政策的自觉意识更为突出
(二)阶层政策的成员针对性更为明确
(三)体现了社会底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发展理念
(四)体现了农村社会各阶层扶济共参的政策要求
四、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 左停,杨雨鑫,钟玲. 贵州社会科学. 2015(08)
[2]农村社会分层结构与民生政策选择[J]. 李全生. 农业经济. 2012(06)
[3]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J]. 贺雪峰. 社会科学. 2011(03)
[4]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J]. 李全生. 党政干部学刊. 2010(06)
[5]自我认同与底层社会建构:迈向经验解释的中国农民工[J]. 潘泽泉. 社会科学. 2010(05)
[6]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 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J]. 王洪伟. 社会. 2010(02)
[7]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重构[J]. 任中平,陈冕. 云南社会科学. 2009(03)
[8]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 应星. 社会学研究. 2007(02)
[9]警惕农民工“底层化意识”加剧[J]. 王春光.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6(05)
[10]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J]. 孙立平. 战略与管理. 2002(01)
博士论文
[1]底层抗争与基层治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研究[D]. 胡兵.华东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90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390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