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准扶贫建设历程:路径、模式与趋势
发布时间:2021-12-31 03:56
对传统扶贫模式发展历程与特征进行梳理,归纳出我国扶贫的四个发展阶段,即改革开放初期"救济式"扶贫、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发式"扶贫、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的多种扶贫方式相结合以及2014年以来的"精准扶贫"模式等。"互联网+"为大数据精准扶贫模式提供基础,在分析"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特征与应用机制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主体、技术、政策、信息、供需和监督等六方面对"互联网+"精准扶贫与传统扶贫模式进行比较,指出"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解决了传统扶贫模式中"瞄不准"造成的主体不清、技术偏差、政策执行不畅、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及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诠释了"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发展趋势。
【文章来源】:电子政务. 2020,(04)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互联网+”精准扶贫运作模式
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是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与使命,而精准扶贫是国家解决扶贫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扶贫实践中,国家致力于克服识别不准、执行不畅等问题,并不断地改善扶贫机制,完善顶层设计。从图1扶贫模式演变看来,中国扶贫主体、扶贫方式、扶贫对象及扶贫机制历经了质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管理救济扶贫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并治的开发式扶贫模式,再演变为当今“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模式。扶贫之路是前进与发展的,这一发展来自于过去扶贫模式的有力推动,也是解决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今,提出解决精准扶贫中各个环节问题的技术难题,创新扶贫发展模式,真正实现精准扶贫是扶贫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机遇。三、“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分析
通过对传统扶贫模式、“互联网+产业”扶贫模式的内涵、特征等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传统扶贫模式存在不足,而“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不断呈现新能力。如图3显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贫困户过度依赖政府机制,形成了动态、竞争的退出机制;“互联网+”信息连接性实现了贫困户与市场需求的可视化,达到供需相匹配;信息的流动性能让各主体作出更为准确的决策。“互联网+”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消除了传统的服务供应服务模式,形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直接供应模式。生产者从第一个环节开始明确消费者需求,通过收集需求信息制定产品生产计划,初步投放市场时评估收益,最后有选择地进行规模生产。因此,生产者与消费者实现了“一对一”的直接联系,“产品+服务”模式也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图3“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收入差距特征与治理策略——基于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分析[J]. 李晓蓓. 理论探讨. 2018(04)
[2]云南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的对策建议[J]. 岳娅,王国贤. 宏观经济管理. 2018(07)
[3]“电子商务+农村扶贫”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探索[J]. 刘婧娇,董才生. 兰州学刊. 2018(05)
[4]农村电商扶贫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王鹤霏. 经济纵横. 2018(05)
[5]“互联网+”下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模式的案例研究及对策分析[J]. 李秋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3)
[6]大数据驱动精准扶贫: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 丁翔,丁荣余,金帅. 现代经济探讨. 2017(12)
[7]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电商关系网络与地方营造研究——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J]. 王盈盈,谢漪,王敏. 世界地理研究. 2017(06)
[8]技术何以失准?——国家精准扶贫与基层施政伦理[J]. 王雨磊. 政治学研究. 2017(05)
[9]“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边境地区发展跨境电商的困境与路径[J]. 谢尚果,彭振. 中国行政管理. 2017(10)
[10]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深化研究[J]. 檀学文,李静. 中国农村经济. 2017(09)
本文编号:3559573
【文章来源】:电子政务. 2020,(04)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互联网+”精准扶贫运作模式
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是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与使命,而精准扶贫是国家解决扶贫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扶贫实践中,国家致力于克服识别不准、执行不畅等问题,并不断地改善扶贫机制,完善顶层设计。从图1扶贫模式演变看来,中国扶贫主体、扶贫方式、扶贫对象及扶贫机制历经了质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管理救济扶贫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并治的开发式扶贫模式,再演变为当今“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模式。扶贫之路是前进与发展的,这一发展来自于过去扶贫模式的有力推动,也是解决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今,提出解决精准扶贫中各个环节问题的技术难题,创新扶贫发展模式,真正实现精准扶贫是扶贫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机遇。三、“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分析
通过对传统扶贫模式、“互联网+产业”扶贫模式的内涵、特征等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传统扶贫模式存在不足,而“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不断呈现新能力。如图3显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贫困户过度依赖政府机制,形成了动态、竞争的退出机制;“互联网+”信息连接性实现了贫困户与市场需求的可视化,达到供需相匹配;信息的流动性能让各主体作出更为准确的决策。“互联网+”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消除了传统的服务供应服务模式,形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直接供应模式。生产者从第一个环节开始明确消费者需求,通过收集需求信息制定产品生产计划,初步投放市场时评估收益,最后有选择地进行规模生产。因此,生产者与消费者实现了“一对一”的直接联系,“产品+服务”模式也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图3“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收入差距特征与治理策略——基于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分析[J]. 李晓蓓. 理论探讨. 2018(04)
[2]云南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的对策建议[J]. 岳娅,王国贤. 宏观经济管理. 2018(07)
[3]“电子商务+农村扶贫”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探索[J]. 刘婧娇,董才生. 兰州学刊. 2018(05)
[4]农村电商扶贫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王鹤霏. 经济纵横. 2018(05)
[5]“互联网+”下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模式的案例研究及对策分析[J]. 李秋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3)
[6]大数据驱动精准扶贫: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 丁翔,丁荣余,金帅. 现代经济探讨. 2017(12)
[7]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电商关系网络与地方营造研究——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J]. 王盈盈,谢漪,王敏. 世界地理研究. 2017(06)
[8]技术何以失准?——国家精准扶贫与基层施政伦理[J]. 王雨磊. 政治学研究. 2017(05)
[9]“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边境地区发展跨境电商的困境与路径[J]. 谢尚果,彭振. 中国行政管理. 2017(10)
[10]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深化研究[J]. 檀学文,李静. 中国农村经济. 2017(09)
本文编号:3559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559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