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乡村“技术赋能”:内涵、动力及其边界

发布时间:2024-12-10 21:15
   乡村具有广阔的技术赋能空间。乡村"技术赋能"是指通过现代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技术赋能"是一种内外融合的发展模式,它使乡村实现了由"技术—现代性"这一外源性发展模式向"技术—能力"这一新内源性发展模式的转变。乡村"技术赋能"命题的提出源于城乡之间巨大的能力差异,而技术恰恰可以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治理能力以及村民的知识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乡村"技术赋能"的前提是技术下乡;条件是契合乡村场域,实现技术和乡村的特征匹配;边界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联姻,防止技术由"赋能"走向"控制"。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技术赋能:内外融合的乡村发展模式
    1.乡村“技术赋能”的概念图式
    2.技术——现代化:外源性乡村发展模式
    3.技术——能力:新内源性乡村发展模式
二、乡村“技术赋能”的动力机制
    1.城乡能力差异:乡村“技术赋能”的动因
        (1)经济发展能力。
        (2)公共服务能力。
        (3)治理能力。
        (4)知识能力。
    2.技术赋予乡村内在发展能力
        (1)技术可以提升乡村的经济发展能力。
        (2)技术可以提升乡村的公共服务能力。
        (3)技术可以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
        (4)技术可以提升村民的知识能力。
    3.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
三、乡村“技术赋能”的路径与边界
    1.技术赋能的前提:技术下乡
        (1)乡村技术落后的原因。
        (2)“技术下乡”的支持因素。
        (3)技术下乡的互动机制。
    2.技术赋能的条件:契合乡村场域
        (1)技术的“普适性”要与乡村的“地域性”匹配。
        (2)技术的“现代性”要与乡村的“乡土性”匹配。
        (3)技术的“理性”特征与乡村的“情感”特征的匹配。
        (4)技术的“效率”追求与乡村的“价值”取向的匹配。
    3.技术赋能的边界:遵循“人的逻辑”
        (1)乡村“技术赋能”的异化:
            第一,村民“主体性”地位的丧失。
            第二,乡村文化景观失忆和传统失落。
            第三,乡村空间异化和正义缺场。
            第四,社会关系网络断裂和意义消解。
        (2)乡村“技术赋能”的底层逻辑:
            第一,要遵循“人的逻辑”,恢复农民的主体性。
            第二,遵循“正义逻辑”,建立利益共享的技术应用模式。
            第三,遵循“情感逻辑”,打造乡村情感共同体。



本文编号:4015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4015669.html

上一篇:黄河滩成了“幸福滩”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b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