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19:34

  本文关键词: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旅游 旅游资源开发 模式 宝兴县


【摘要】:乡村旅游在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加深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宝兴县是一个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县域范围内具备丰富且禀赋较高的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拥有较好的乡村旅游发展条件。近年来,宝兴县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按照全域景区化发展思路,着力改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软、硬件建设的“短板”和弱项,完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配套基础设施,推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发展。然而,当前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借鉴和汲取其它地区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构建符合宝兴县当地实际的资源开发模式至关重要。本文选择以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为研究对象,在明确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现有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策略加以研究。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系统梳理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成果,吸收和借鉴学者研究策略,确定了文章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界定了本文研究中的关键概念,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总括性的介绍和分类,明晰旅游特色资源,根据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剖析其当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国内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介绍和分析了国内比较典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比不同主导力量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和村民参与的重要性、以及模式选择必须因地制宜等启示;第五部分为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在明确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基础上,提出宝兴县应构建“政府+企业+旅行社+农户+社会组织”的开发模式,并就各个主体的定位进行界定,并结合模式中各主体的定位,提出促进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有序开发的具体对策。在新构建的“政府+企业+旅行社+农户+社会组织”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之中,政府在资源开发模式中承担统筹规划的主导角色;企业承担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以及对外营销管理等市场运营角色;旅行社承担链接乡村旅游供需双方的渠道角色;农户承担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者和关键驱动力角色;社会组织承担不同开发主体间的沟通者角色。模式通过整合政府层次和市场层次不同主体的力量,从而实现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 旅游资源开发 模式 宝兴县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F3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s6-10
  • 1 导论10-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5
  • 1.2.1 国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综述11-12
  • 1.2.2 国内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综述12-15
  • 1.3 研究方法15
  • 1.4 研究技术路线15-17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7-22
  • 2.1 研究概念界定17-18
  • 2.1.1 乡村旅游17
  • 2.1.2 乡村旅游资源17-18
  • 2.1.3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18
  • 2.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18-22
  • 2.2.1 旅游资源生态位理论18-19
  •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19-20
  • 2.2.3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20-22
  • 3 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22-29
  • 3.1 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特征22-24
  • 3.1.1 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分类22-23
  • 3.1.2 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特征23-24
  • 3.2 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24-25
  • 3.2.1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概况24
  • 3.2.2 宝兴县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24-25
  • 3.3 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5-29
  • 3.3.1 资源开发整体规划欠缺25-26
  • 3.3.2 配套设施建设缓慢26
  • 3.3.3 旅游产品开发不足26-27
  • 3.3.4 文化内涵发掘不深27
  • 3.3.5 资源开发管理不规范27-28
  • 3.3.6 资源开发主体单一28-29
  • 4 国内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典型模式及经验借鉴29-34
  • 4.1 国内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典型模式29-31
  • 4.1.1 郫县友爱乡农科村:“农户+农户”模式29
  • 4.1.2 山东淄川梦泉:“公司化+农民”模式29-30
  • 4.1.3 成都三圣花乡:“政府+公司+农户”模式30
  • 4.1.4 贵州天龙屯堡:“政府十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模式30-31
  • 4.2 不同主导力量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对比31-32
  • 4.3 国内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启示32-34
  • 4.3.1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离不开政府引导32
  • 4.3.2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离不开村民参与32-33
  • 4.3.3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选择须因地制宜33-34
  • 5 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34-43
  • 5.1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34-35
  • 5.1.1 制定科学总体规划34
  • 5.1.2 考虑旅游地发展阶段34
  • 5.1.3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34-35
  • 5.2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的指导原则35
  • 5.2.1 乡村本色原则35
  • 5.2.2 开发保护原则35
  • 5.2.3 重点开发原则35
  • 5.3 宝兴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重新构建35-43
  • 5.3.1 开发模式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作用37-39
  • 5.3.2 开发模式中企业的角色定位和作用39-40
  • 5.3.3 开发模式中旅行社的角色定位和作用40-41
  • 5.3.4 开发模式中农户的角色定位和作用41-42
  • 5.3.5 开发模式中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和作用42-43
  • 6 结语43-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众;;生态文明视域下县域乡村生态游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5年11期

2 曹雯;;乡村旅游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路径[J];农村经济;2015年05期

3 黄大勇;杜懿然;;旅游开发地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4 黄震方;黄睿;;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J];地理研究;2015年01期

5 路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再生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6 赵念念;;传统节庆民俗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策略[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S2期

7 张一;邱洁威;邵林涛;崔建周;孟祥丰;;乡村旅游拉力动机的结构及旅游者类型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8 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08期

9 彭夏岁;许亦善;;基于多产联动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10 左晓斯;;乡村旅游批判——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600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600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1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