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与RS的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10:03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与RS的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岷江上游 LUCC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类型 GIS与RS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不可再生资源,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特点反映出了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程度。人类的活动正在不断加剧对土地利用类型的扰动,我国的土地资源,尤其是优势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山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因此本文以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利用1984年~2015年多期卫星影像、DEM、地貌、社会人口经济等数据,结合GIS与RS技术对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演变过程及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揭示出土地利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响应机制。通过构建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斑检测和提取模型,探索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获取方法,并建立了研究区20世纪90年代、2000年、2010年、2015年,共4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集。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了该区域以草地、林地为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均较少的土地利用现状。该区的土地利用总体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一直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其次为耕地。在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双重扰动下,林地、草地、耕地间的相互转换尤为频繁,耕地和建设用地呈持续增加趋势,受地震灾害影响,未利用地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表明岷江上游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和人类活动较频繁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程度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偏高,其他区域偏低。通过分析4个研究时段中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因子类型上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得出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地和草地间的交替转入转出集中发生在海拔2000~4800m之间的中山和高山,坡度为15°~25°的半阴坡和半阳坡上。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发生在海拔3800m以下且坡度在25°以下的河谷、中山、高山之间。对主要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数据进行社会经济人口因子驱动力分析,并得到了相应的驱动力回归模型,从而得出1990~2015年驱动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社会人口经济因子。人类扰动因子才是驱动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尤其是大的方针政策的导向,是驱动其变化的强烈扰动因子。岷江上游的土地利用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认识区域的土地利用特征和演变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区域的土地利用潜力,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岷江上游 LUCC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类型 GIS与RS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208;P237;F30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4-16
- 2 数据准备16-22
- 2.1 研究区概况16-17
- 2.2 社会经济情况17-18
- 2.3 研究区数据介绍18
- 2.4 数据预处理18-22
- 3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信息的提取研究22-30
- 3.1 遥感影像解译22-27
- 3.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信息的检测和提取27-29
- 3.3 建立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集29-30
- 4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定量分析30-54
- 4.1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分析30-37
- 4.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时空过程分析37-54
- 5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54-78
- 5.1 不同地形因子背景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54-68
- 5.2 人类扰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68-76
- 5.3 相关建议76-78
- 6 结论与展望78-81
- 6.1 主要结论78-79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79-81
- 参考文献81-86
- 致谢86-87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实践情况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红雨,王长耀,,牛铮,布和敖斯尔,李兵;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基于NOAA时间序列数据分析[J];遥感学报;1998年03期
本文编号:618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618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