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

发布时间:2017-08-11 06:05

  本文关键词: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


  更多相关文章: 日本 乡村建设 社区营造


【摘要】:日本魅力乡村建设实现了乡村产业、人口、社会、土地的同步城镇化,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文化、景观风貌得到了传承,成为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回顾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三个阶段,可以发现日本乡村建设重视政策引导、法律制度建设、资金援助、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保障性制度设计,同时,把"人"、"文"、"产"、"地"、"景"五类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利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通过"村民主导,政府协作,社会支持"的组织方式,建立以村民为主体的社区营造模式,集合本土居民的建设热情和智慧,从根本上提升乡村的产业、文化、景观生态等多元价值,转变村民对乡村的固有认知,最终社区营造带来的这种可持续的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从根本上促进了魅力乡村建设愿景的实现,这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本土城镇化和乡村建设提供了启示。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中铁第四勘测设计院;
【关键词】日本 乡村建设 社区营造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S支持的多尺度城市三区划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51278384)
【分类号】:F331.3
【正文快照】: 中共“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来,各地对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做出了诸多尝试,但是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粮食安全日益严峻,乡村风貌特色与文化日渐凋敝等问题依旧十分突出。而与中国紧邻的日本在“二战”后经过三次乡村建设,从建设初期乡村落后萧条,发展到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端锋;;中国新乡村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张秉福;;民国时期三大乡村建设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决策与信息;2006年04期

3 张秉福;;民国时期三大乡村建设模式:比较与借鉴[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张志;;翟城“乡村试验”遇困局[J];小康;2006年05期

5 唐国容;;试述上世纪初乡村建设运动的现代启示[J];当代经理人;2006年06期

6 程动田;;从乡村建设看新农村变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刘老石;;印度新乡村建设与教育的典范[J];企业文化;2007年06期

8 张俊;;新乡村建设的基本问题[J];时代建筑;2007年04期

9 朱考金;王思明;;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初探[J];中国农史;2008年04期

10 陈东湘;;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乡村建设评述[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蓉;;1927-1949年湖北省的公立农场与乡村建设[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晨;;台湾“农村再生计划”对我国乡村建设的启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3 王永智;阳运春;彭庆;王虎;;实施乡村净化工程 构建文明和谐社会[A];沼气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4 莫奕芳;;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标准化建设浅析[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5 王淮海;张存岭;李哲;朱占英;;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C];2014年

6 陈晓华;;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重构与规划策略研究——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赵庆海;武俊涛;;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国外实践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8 张风;李海珠;;借鉴台湾民宿成功经验发展海南乡村旅游的建议[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蚌埠市政协 万家阳;美好乡村建设要把握好几个问题[N];江淮时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白云飞 实习生 蔡林珊;积极稳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N];洛阳日报;2013年

3 记者 杨浩;认识再提高 力度再加大 办法再创新 努力使我市美好乡村建设始终保持全省第一方阵[N];马鞍山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吴清华;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彰显特色[N];安徽经济报;2013年

5 通讯员 关鹏玉 记者 李建成;“脱贫甩帽”行动推进幸福乡村建设[N];河北日报;2014年

6 首席记者陈春梅;加快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让百姓尽早受益[N];盘锦日报;2014年

7 佟吉清;新乡村建设,思想者的实验[N];中国妇女报;2005年

8 萧扬;金海观的乡村建设实践[N];光明日报;2006年

9 陈曦 解悦;一个“平均数下”的乡村建设新农村的难题与思考[N];南京日报;2006年

10 秋风;“新农村”的前世今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和清;民国时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1931-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莹;乡村社会中的合作逻辑:农民合作的发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袁慧;定州两次乡村建设试验的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时武喜;20世纪30年代前后梁漱溟、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孙烨;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日东;社会资本对低碳乡村建设的影响评价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7 曹文君;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当代意义[D];浙江大学;2011年

8 赵玉丽;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9 刘文军;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比较[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郑磊磊;民国山东地权状况与乡村社会(1912-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54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654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e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