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县域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为例
本文关键词:干旱区县域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翁牛特旗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敏感性指数
【摘要】:[目的]研究翁牛特旗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该地区生态环境重建提供支持。[方法]选取2006及2015年8月Landsat卫星影像,通过ENVI 5.1提取出翁牛特旗土地利用数据,进而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矩阵,以及生物丰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敏感性指数,分别对翁牛特旗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1)翁牛特旗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沙地,近10a来该旗的土地利用变化呈现为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增加,林地、沙地和水体面积减少的态势。(2)10a间生物丰度指数从2006年的43.47下降为2015年的42.69,降低1.79%,表明区域的生物量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从2006年的102.31亿元下降至2015年的98.47亿元,减少了3.84亿元,下降了3.75%,生态环境基本维持着平衡,总体上呈现出微弱的退化。(3)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CS)均小于1,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生态服务价值系数不敏感、缺乏弹性。[结论]研究区林地、水体面积的减少,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是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物丰度的减少,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翁牛特旗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敏感性指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辽河平原河岸沙丘带形成演化模式的研究”(41271025) 湖南省重点学科(地理学)建设项目(2012001)
【分类号】:F301.2;X171.1
【正文快照】: 文献参数:肖涛,韩广,韩华瑞.干旱区县域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在地球上留下的最直接、最重要遗迹的主要表现形式[1-2]。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研究的重点已逐渐转向对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以及根据土地利用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燕;樊江文;邵全琴;;2000-2010年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7期
2 姚尧;王世新;周艺;刘瑞;韩向娣;;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模型在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遥感信息;2012年03期
3 张美杰;春喜;梁阿如娜;刘美萍;刘月;;近60年科尔沁沙地的气候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4 马宗文;许学工;;土地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方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2期
5 吴海珍;阿如旱;郭田保;孙紫英;;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6 李莉;张华;;基于退耕还林还草背景的奈曼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1期
7 谢花林;李秀彬;陈瑜琦;范员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初探——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资源科学;2010年01期
8 岳书平;张树文;闫业超;;东北样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9 闵捷;高魏;李晓云;张安录;;武汉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4期
10 后立胜,蔡运龙;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实质分析与进展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艳华;基于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慧敏;刘芳;刘纪远;肖向明;秦元伟;;中国土地利用强度及其承载力研究(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7年04期
2 韩冰倩;;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贵州科学;2017年01期
3 肖涛;韩广;韩华瑞;;干旱区县域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06期
4 阮永俭;邱玉宝;李恒凯;邱前仁;;近26年赣州地区陆表环境遥感与变化分析[J];遥感信息;2016年06期
5 金辉;李晋陵;韩伟宏;邢虹娟;郭军玲;;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6年11期
6 张广朋;徐海量;杜清;张沛;;近20a叶尔羌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6年06期
7 王克晓;常屹冉;高跃攀;陈刚;陈伟涛;;饶河边疆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8 殷莎;赵永华;韩磊;王耀斌;蔡健;;秦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12期
9 王士远;张学霞;朱彤;杨维;赵静瑶;;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10期
10 陈姗姗;刘康;包玉斌;陈海;;商洛市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6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国松;刘纪远;匡文慧;欧阳志云;谢正磊;;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5年05期
2 张磊;吴炳方;李晓松;邢强;;基于碳收支的中国土地覆被分类系统[J];生态学报;2014年24期
3 吴炳方;苑全治;颜长珍;王宗明;于信芳;李爱农;马荣华;黄进良;陈劲松;常存;刘成林;张磊;李晓松;曾源;包安明;;21世纪前十年的中国土地覆盖变化[J];第四纪研究;2014年04期
4 欧阳志云;王桥;郑华;张峰;侯鹏;;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评估[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04期
5 武晶;刘志民;;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14年07期
6 乔伟峰;盛业华;方斌;王亚华;;基于转移矩阵的高度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演变信息挖掘——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3年08期
7 缪冬梅;刘源;;2012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J];中国畜牧业;2013年08期
8 罗旭;;农业部: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效果显著[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年02期
9 吴健生;王政;张理卿;宋静;;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2期
10 王生霞;丁永建;叶柏生;廖杰;谢遵义;;基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地利用分析——以新疆阿克苏河流域绿洲为例[J];冰川冻土;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樊华;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春香;荒漠内陆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效益评价[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3 朱晋;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包头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邦成;陆根法;陈小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运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4期
2 清水康弘;杨书润;;英国的土地利用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88年04期
3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地类面积、比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1期
4 赵文智,程国栋;人类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后果及其缓解对策[J];中国沙漠;2000年04期
5 楼惠新;云贵高原土地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1期
6 张立伟;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2期
7 Mats Sandewall;Bo Ohlsson;Silavanh Sawathvong;刘艳萍;;为实现战略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历史变迁进行评价——以老挝为例[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1年01期
8 邹亚荣,张增祥,赵晓丽,王百川,姚嘉;近十年来山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03期
9 张文祥,王瑞杰,徐凌,俞金国;辽阳市土地利用发展方向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04期
10 杨金玲,张甘霖,张华,赵玉国;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对磷素径流输出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10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宇苗子;黄土塬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力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黄旭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堵河流域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纳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以及对水质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9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宋颜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江淑芳;朝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NPP遥感估算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李帅;宁夏黄河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李储强;海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60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66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