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实心”与“空心”:旅游地乡村聚落土地利用空间“极化”研究——以河北野三坡旅游区两个村庄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20 16:19

  本文关键词:“实心”与“空心”:旅游地乡村聚落土地利用空间“极化”研究——以河北野三坡旅游区两个村庄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聚落 土地利用 空间“极化” 野三坡旅游区


【摘要】:从土地利用视角关注乡村发展转型是近年来国内外乡村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论文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野三坡旅游区内两个临近乡村聚落为例,研究了过去30 a旅游地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研究发现:以1986年旅游业导入为分界点,两个原本发展背景相同的传统乡村聚落,呈现相背离的"极化"发展态势。苟各庄村逐步演化成为新型旅游城镇,日趋繁荣和"实心化";交界口村则相反,逐步走向衰败和"空心化"。研究认为,旅游地聚落"实心"与"空心"的"极化"过程,本质上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旅游地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具象空间投射。在苟各庄村主要表现为旅游业导入引起的"内生式"非农化进程,在交界口村则主要表现为外部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引起的"外拉式"非农化进程。对于旅游地而言,这种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极化影响的空间外溢,也为区域内发展相对滞后的"空心村"的再生提供了现实可能。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乡村聚落 土地利用 空间“极化” 野三坡旅游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299)~~
【分类号】:F301.2
【正文快照】: 乡村重建是20世纪晚期以及21世纪早期国内外乡村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之一,这种快速和剧烈的发展过程,被称为乡村转型发展(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RTD)[1-3],其本质是关于传统乡村产业、就业消费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过程[2]。其中城乡关系及其重构是理解乡村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2 魏开;许学强;魏立华;;乡村空间转换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n刂写逦齕J];经济地理;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民;倪红雨;;“空心村”问题及其对策——以汤阴县南阳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2 江国逊;沈山;;空心化村庄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3 张玉梅;王勇;;国内乡村聚落空间整合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4 姜广辉;张凤荣;韩连盛;;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控与城乡一体化[J];城市问题;2009年05期

5 王丽华;张小林;俞金国;;我国乡村社会地理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6期

6 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5期

7 杨小唤;刘业森;江东;罗春;黄耀欢;;一种改进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方法:农村居住地重分类[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8 孙贵艳;王传胜;肖磊;董冠鹏;;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居住用地布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9 刘彦随;龙花楼;;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建所70周年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回顾与前瞻[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10 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乔家君;刘嘉俊;谢淼;;沿黄典型农区村域空心化特征及其微观机理——以兰考县三个村为例[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刘彦随;;转型期中国土地利用主要问题与对策探析[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沈斌莉;郑国全;;空心村土地整治研究进展[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龙花楼;邹健;胡智超;;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战略[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5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崔卫国;;黄淮海平原农区参与式空心村整治的案例与启示——以河南郸城赤村、王村为例[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6 王新盼;姜广辉;何新;;农村居民点等级体系与空间布局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7 郑国全;沈斌莉;;浙江省空心村土地整治优先度评价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胡文英;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及其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边振兴;沈阳经济区核心地带村庄用地转型与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4 谭雪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5 胡贤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冯娟;城市化进程中的村镇主体空间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彭鹏;湖南农村聚居模式的演变趋势及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超;村庄用地综合适宜度评价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龙;“空心村”治理背景下农村土地的流转与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黄娅蓉;“空心化”境遇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张艺潇;沙区乡村聚落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模式筛选[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陈燕;重庆市铜梁县乡村人居环境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丹;空心村形成机制与整治模式[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马静;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彭丽慧;农村空心化与地域、社会空间重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星;澜沧江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10 潘娟;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郇,黎云;农村集体所有制与分散式农村城市化空间——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2005年07期

2 丛艳国;魏立华;;珠江三角洲农村工业化的土地问题——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7年11期

3 袁奇峰,易晓峰,王雪,彭涛,刘云亚;从"城乡一体化"到"真正城市化"——南海东部地区发展的反思和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1期

4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5 张文忠,王传胜,吕昕,樊杰;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6 程连生;中国新城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分析[J];地理学报;1998年06期

7 蒋省三,刘守英;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工业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经济发展调查[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8 罗丹,严瑞珍,陈洁;不同农村土地非农化模式的利益分配机制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9期

9 张俊平;胡月明;章汉武;;珠三角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探讨——以中山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0年04期

10 李昌峰;武清华;张落成;;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怀庭,陈宗兴;陕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J];人文地理;1995年04期

2 邓先瑞;长江流域乡村聚落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3 吴必虎;张晶;;乡村聚落社会的形成、扩展与整合——苏北一个自然村的分析[J];农村经济与社会;1988年05期

4 李瑛,陈宗兴;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的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1994年03期

5 邓育武;;湘南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及优化对策[J];城乡建设;2014年01期

6 郭晓东;张启媛;马利邦;;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2年10期

7 范少言,陈宗兴;试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J];经济地理;1995年02期

8 雷凌华;;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9 马利邦;郭晓东;张启媛;;甘谷县乡村聚落时空布局特征及格局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3期

10 马亚利;李贵才;刘青;龚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研究评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力;;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郭晓东;牛叔文;刘正广;;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范霄鹏;;新乡村聚落的营建基础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任慧子;曹小曙;李丹;;乡村聚落历史空间演化及其内部关联网络——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汪晓春;梅耀林;段威;许珊珊;;城市时代乡村聚落空间特征、优化及规划对策——以金坛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6 孙健;;乡村聚落绿化的景观美学原则[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宋若蔚;;延续川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以都江堰某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8 刘安生;陈伟前;胡金燕;;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浅论[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9 李扬;范霄鹏;;基于区域资源整合的新乡村聚落研究——旅游产业视野下的京郊新农村建设[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周复多;;乡村聚落的生态文化基础——文化名村规划布局的启示[A];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褚兴彪;山东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模型构建与优化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3 毛志睿;乡村聚落旅游开发的准入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4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雪梅;诸神的居所—西部中国的信仰社区[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珍;类型学在豫西乡村聚落更新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姚尚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当代乡村聚落布点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3 周亮亮;金华市区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规律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祥熙;四川盆周山区乡村聚落发展度及其重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张凯博;类型学在黑龙江乡村聚落更新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

6 樊巧思;乡村聚落可持续性景观的设计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7 范宁;苏南新农村乡村聚落绿化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韩思;易县山区乡村聚落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陈海峰;512地震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策略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林丽艳;青海古代乡村聚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07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707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8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