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摘要】 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计划的重大战略之一。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及趋势,并指导和推动其城镇化建设,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既是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时代赋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就是要把其生态环境的巨大经济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效益,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夺取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必须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本文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研究背景,选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城镇、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理论,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实际问题,研究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必然选择;构建了基于人口和GDP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中小城镇辐射力模型和区域生态城镇化广义与狭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发展为例进行对比实证分析;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2010-2020发展目标和策略;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同构进行测度定量分析基础上研究了对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的产业发展;以典型城镇为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指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应当包括优良的生态环境、较高的环境意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消费模式、可持续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在研究生态文明构建的三大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和四大现实基础(生态、科技、能源和经济)上,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制度四个层面分析生态文明的构建。2、提出了生态城镇体系的科学内涵,分析了生态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与中心城市、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三者间的异同,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分析指出建设生态城镇体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必然选择。研究认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更适合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是一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一种以区域大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为支柱、小城市和城镇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环境优美、服务功能较强、人民生活富裕的城镇体系。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城镇信息距离测度模型,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为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建设生态城镇体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选择。3、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辐射力模型和七城镇经济指数测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区域生态城镇化广义和狭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成本进行了测算,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策略。本文研究并首次构建了基于人口和GDP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中小城镇辐射力模型,提出了七城镇经济指数测度模型,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城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首次构建了区域生态城镇化广义和狭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经济成本进行了测算。通过研究,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本文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2010-2020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为今后一段时期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4、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同构进行测度定量分析基础上,对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的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产业的“双核(南昌——九江)双轴(沿路和沿江)多动力”发展模式。本文主要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同构进行测度定量分析,重点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六个地级市区间、南昌市区和九江市区与周边部分县市间制造业同构问题,指出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产业运行的原则,分析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要实现从“点(南昌)——圈式”发展模式向“双核(南昌——九江)双轴(沿路和沿江)多动力”发展模式转变,并建立基于资源——技术——管理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融合网络模型,提出相关发展战略。5、以典型城镇为例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的建设,并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城镇为例,分析其产业、生态和城镇化建设,提出相关发展策略。并从制度、基础设施、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发展所需的条件,对制度和政策供给、公共物品供给、教育供给、经济环境供给和生态环境供给五大政府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模分析理论,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中政府创新行为的富者愈富型基模,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摘 要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而绿色乡村建设无疑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不可或缺。然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乡村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生态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态农业投资不足,生态农业配套机制不健全,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乡村的建设,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对于加强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
目 录
1. 绪论 2
1.1研究背景 2
1.2研究意义 3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4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6
2. 绿色乡村建设的意义和建设原则 7
2.1绿色乡村的概念与内涵 7
2.2 我国开展绿色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8
2.3绿色乡村建设中的指导原则 9
3.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乡村的策略及途径 11
3.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 11
3.2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 12
3.2.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12
3.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内涵 14
3.2.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框架 15
3.2.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主要模式设计 16
3.3科学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农居环境 19
3.3.1绿色农居的概念与内涵 20
3.3.2绿色农居的设计 21
3.4注重弘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环境道德 21
3.4.1环境道德的提出 21
3.4.2农村环境的道德原则的内容 21
3.4.3农村环境的道德规范的内容 22
3.5妥善处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3
3.5.1水污染防治对策 23
3.5.2大气水污染防治对策 24
3.5.3固体废弃物污染防及噪声治对策 24
4. 结论 24
................
4. 结论
本文通过阐述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乡村,提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问题,认为首先要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生态农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其次,本文论述了建设绿色生态民居问题,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优化村庄布局,打造生态家园,建设富裕文明、安宁祥和的美好家园;再次,本文提出要培育现代乡村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提升农民国民素质,树立文明乡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加强民主管理,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最后,结合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对绿色乡村建设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具体的解决途径。
在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方面,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框架:首先,必须加强技术创新,要通过传统实用技术的集成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扩散,以及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等共同作用,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进而提升农业劳动资料、扩大农业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农业成为具有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的现代产业;其次,必须加强组织与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政府扶持与相关制度及政策,要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既要建设和完善政府扶持与保护体系,又要建设和完善农地制度、农业标准化、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业信息以及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制度及政策;再次,必须强化三大产业之间的联合、配套,进一步拓展、深化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主要模式的设计,主要包括农业主产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生态脆弱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生态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城郊经济发达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具体来说,农业主产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从轮作套种立体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种一养一沼一加”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农一牧一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林一鱼一鸭”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猪场”模式、“种一养一加”一体化绿色食品规模化开发模式等方面进行设计;生态脆弱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从生态经济沟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围山转”生态工程模式、“五配套”生态果园模式、坡地生物篱与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山地种养一体化模式等方面进行设计;生态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从生态型种养加一体化模式、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生态工程模式、特色产品开发生态工程、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模式、“猪一沼一果”生态工程模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城郊经济发达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从生态型设施农业工程模式、生态型观光农业模式、产业化开发绿色食品生态农业模式等方面进行设计。
在科学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农居环境方面,具体阐述了绿色农居的概念与内涵,研究绿色农居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规划布局、住宅设计、能源利用、建筑材料四个方面。
在弘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环境道德方面,对于环境道德的提出进行初步阐述,提出农村环境的道德原则的内容,即农村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人口增长与土地承载力协调一致、环境资源的科学利用等三方面,并具体地通过实例列举,提出和论述农村环境的道德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考虑整体利益、利己、利他、利自然等相关的具体内涵。
在处理城市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乡村的环境污染方面,提出水污染防治对策、大气水污染防治对策、固体废弃物污染防及噪声治对策等解决措施,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进程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对农村地区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是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进程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 [1] 高云虹. 中国改革以来的城市化战略演变及相关思考[J]. 当代财经. 2009(03)
- [2] 刘海清,麻智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探讨[J]. 求实. 2009(02)
- [3] 余达锦,胡振鹏. 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 生态经济. 2008(09)
- [4] 黄新建,廖汉鲁. 构建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若干思考[J]. 求实. 2008(06)
- [5] 陈瑞华,李雷. 试论自然环境与近代江西城市发展[J]. 九江学院学报. 2008(02)
- [6] 胡金星. 浅析产业融合产生的前提条件[J]. 中国科技产业. 2008(04)
- [7] 马维胜. 青藏高原生态城市化模式释义[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8(02)
- [8] 胡振鹏. 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02)
- [9] 宋一. 生态文明的结构与建构[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8(03)
- [10] 朱孔来. 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7(06)
本文编号:9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