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工业园区能源供给系统优化配置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08:24

  本文关键词:工业园区能源供给系统优化配置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工业园区 区域能源 能源系统 能源管网模型 集成优化


【摘要】:工能源利用率偏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经济、能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区域经济开发区的不断增加,区域性能源系统整体规划的必要性也愈发凸显。工业园区是区域性能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工业园区生态化是实现工业体系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在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中,能源需求与供应影响整个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运行与改造。以节约能源作为基准点,由于工业园区内部有多种不同能源需求,区域供能系统可以对各种设备、系统、技术进行综合、集成、以互补方式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合理用能。本文依托科技部中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智慧节能工业园关键平台技术与协同驱动”(2015DFG62270),对工业园区能源供给系统优化配置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园区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园区内能源系统波及层面大小,把园区的能源系统分为企业级与园区级,综合区域能源系统不同的能源生产系统、能源输送系统、能源利用系统等,建立园区和企业两个层面、包含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内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供给模型,并建立多周期目标函数,在满足用户冷热电负荷需求同时,满足经济性和环境排放等需求,确定出园区或企业内能源转换装置的类型和尺寸、各种能源的供应量及CO2排放量。根据温度对口原则综合利用不同品位的能量,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以达到能源综合最优化。由于所建立的目标函数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问题,求解过程中容易产生组合爆炸问题而不易求解。针对该目标函数选择列队竞争法和单纯形法作为分析计算方法,其中列队竞争算法用于优化整型变量,而线性规划法优化连续变量,通过两种算法的交替迭代来逼近最优解。从企业和园区两个层面用户的能源流动分析能源需求,对各个层面上能源需求的种类和品位进行了归纳分析,遵循能源梯级利用和温度对口原则,建立分尺度能源管网配置模型,介绍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能源管网模型建立方法和最小需求量的计算方法,在需求侧达到能源最小化。分析了某工业园区内钢铁企业工序的能源使用状况,通过企业能源系统优化实例,验证了能源供给系统优化模型的可行性。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 区域能源 能源系统 能源管网模型 集成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0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12
  • 1.1.1 能源资源现状与环境压力8-10
  • 1.1.2 工业园区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10-11
  • 1.1.3 解决目前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2.1 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12-14
  • 1.2.2 能源系统规划的研究14-17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17-20
  • 1.3.1 研究目的17-18
  • 1.3.2 研究内容18-20
  • 2 工业园区能源供给系统基本模型20-34
  • 2.1 基本情况概述20
  • 2.2 能源利用类型与转换系统20-22
  • 2.2.1 能源利用类型20-21
  • 2.2.2 工业园区能源供给系统的基本模式21-22
  • 2.3 不同尺度下的能源供给系统模式22-25
  • 2.3.1 企业尺度能源供给系统模式22-24
  • 2.3.2 园区尺度供给系统模式24-25
  • 2.4 能源生产装置模型25-32
  • 2.4.1 典型能源生产装置的热力模型25-30
  • 2.4.2 典型能源生产装置的经济模型30-31
  • 2.4.3 排放特性31-32
  • 2.5 本章小结32-34
  • 3 能源供给系统优化配置方法34-44
  • 3.1 企业尺度能源供给系统优化数学模型34-37
  • 3.1.1 企业能源系统经济优化目标函数34-36
  • 3.1.2 企业能源系统约束条件36-37
  • 3.2 园区尺度能源供给系统优化数学模型37-40
  • 3.2.1 园区能源系统经济目标函数37-38
  • 3.2.2 园区能源系统约束条件38-40
  • 3.3 模型的求解方法40-42
  • 3.4 本章小结42-44
  • 4 案例分析——某工业园区能源供给系统优化配置44-76
  • 4.1 案例园区概况44-45
  • 4.2 园区调研数据获取45-46
  • 4.3 能源需求管网配置模型46-50
  • 4.3.1 工业企业能源管网模型46-47
  • 4.3.2 企业能源最小需求量目标函数47-48
  • 4.3.3 工业园区能源管网模型48-49
  • 4.3.4 园区能源最小需求量目标函数49-50
  • 4.4 某钢铁企业能源需求分析50-65
  • 4.4.1 焦化工序的能源投入与产出50-52
  • 4.4.2 烧结工序的能源投入与产出52-53
  • 4.4.3 球团工序的能源投入与产出53-55
  • 4.4.4 炼铁工序的能源投入与产出55-57
  • 4.4.5 炼钢工序的能源投入与产出57-58
  • 4.4.6 轧钢工序的能源投入与产出58-59
  • 4.4.7 能源转换工序的能源投入与产出59-60
  • 4.4.8 企业能源最小需求分析60-65
  • 4.5 钢铁企业现有能源系统分析65-68
  • 4.6 钢铁企业优化能源系统分析68-74
  • 4.7 评价及优化结果分析74-75
  • 4.8 本章小结75-76
  • 5 结论和展望76-78
  • 5.1 结论76
  • 5.2 展望76-78
  • 致谢78-80
  • 参考文献80-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能源出现相对过剩格局[J];能源工程;2001年03期

2 ;原指标“过时”中国2005能源生产目标上调20%[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陈甲斌;我国能源与环境的对立状况及化解策略[J];可再生能源;2004年03期

4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J];西部资源;2005年05期

5 路锦程;黄峥;;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探讨[J];建筑节能;2007年05期

6 田中华;陈卫理;;广东能源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0年08期

7 邓郁松;;能源发展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J];中国石油石化;2011年02期

8 李文义;;能源转型发展必须先转变思想[J];能源与节能;2011年02期

9 吴开尧;朱启贵;;能源卫星核算体系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刘铁男;;中欧能源合作前景广阔[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谭江琦;切实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生产和供应[N];四川日报;2006年

2 ;中国报业蓝海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周年庆典发言摘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记者 汤一原;国家能源局来京调研能源工作[N];北京日报;2013年

4 BP集团首席科学家 魏艾伦(Ellen D.Williams)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顾虹;资源局限性改变能源生产方式[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郭阳;我市能源生产产品实现稳步增长[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陆志明;中印联手催生泛亚能源合作新格局[N];东方早报;2005年

7 清大;“多层综合替代”解能源之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记者 陆彩荣;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N];光明日报;2001年

9 胡跃龙;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研究部署今明两年能源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雪梅;西部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多尔日耶夫·阿尔卡吉(Dorzhiev Arkady);中俄能源产业合作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6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金胤静(Kim Yoon Jung);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晋;某高新区清洁能源应用规划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夏婷;技术创新与能源回弹效应之探讨[D];暨南大学;2015年

3 谭玉华;个体为本的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仿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姚巧玉;基于技术进步的我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5 乐无穹;中国分行业、分区域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胡贺;中国经济增长、能源生产和消费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杨再强;青岛市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卢越;国际石油低价背景下的中国能源战略调整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吴幸楠;我国能源回弹效应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10 白宝鑫;辽宁省能源回弹效应测算分析[D];东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07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107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b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