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G学院地方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扬州市G学院地方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摘要】: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首要任务是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随着扬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方式的迅速转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必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本文以扬州市G学院地方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文章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明了选题背景与意义,并进一步界定研究对象,综述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在对高职院校地方技能型人才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的前提下,阐述了地方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地方技能型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第三部分从现状入手,分析扬州市技能型人才需求现状,结合G学院地方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出扬州市G学院地方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与扬州市地方经济结构不适应;人才培养层次与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应;师资力量尤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够深入。第四部分论述了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分别从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个层面进行原因分析,分别指出政府在政策保障与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参与方面、学生自身的自我导向方面的缺失。第五部分分别从上述四个层面分析完善G学院地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对策。本文主要结论:高职院校的地方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目标;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离不开社会、企业、行业等合力协作;扬州市要从政策体系、鼓励引导、实施方式和力度等方面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服务扬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机械职业教育;2000年12期
2 龚志伟;知识经济与人才培养[J];教育与经济;2000年04期
3 刘峗,杨秀军,黄远友;论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安松叶,宁耀斌;大学要不断校正人才培养的方向[J];科技·人才·市场;2000年06期
5 徐天申;小议《关于人才与人才培养的断想》[J];思维与智慧;2000年05期
6 杨晓明,孟繁有;论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J];石油教育;2000年10期
7 施春华;论创新人才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王元丰;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0年01期
9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郑雅萍;;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与经济;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铁璐;李学军;;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体会[A];第八次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3 周玲;王诗龙;;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4 欧阳建平;徐绍红;侯志军;;地质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郑勇;刘凤然;马秀坤;;大学生科技活动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探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丰硕;;我国行业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汪一鸣;赵鹤鸣;杨德生;;政府搭桥,校企合作,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徐平原;;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潘瑞芳;;浅谈基于“六西格玛”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策略[A];第11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慧;;西部开发为云南高校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陈彬;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N];法制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皓 通讯员 胡文锋;农发行加强重点人才培养工作[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淮海工学院教育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吴明忠;协同创新必须和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3年
4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海闻;创新人才培养卡在哪儿[N];光明日报;2013年
5 记者 范珉菲;高层次医卫人才培养考核新模式推出[N];山西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刘溟;端正对金融衍生品的态度 着力加强人才培养[N];经济日报;2014年
7 记者 柳黎明;加强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地方能力[N];黑河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江尧瑞;抓住师资,就抓住了人才培养的“牛鼻子”[N];光明日报;2014年
9 浙江省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徐亦平;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4年
10 张久雷 记者 一丁;以人才培养促进生产力发展[N];遵义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基于知识联盟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盛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铭扬;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张燕娜;河南省桥牌基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朱鹏;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胡宏亮;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5 徐迎;西藏高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研究[D];西藏大学;2016年
6 姚莹;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戏曲学院;2016年
7 杨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养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8 武斐;孔子人才观对“90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启示[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9 吴国永;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于永富;黑龙江省农机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80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18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