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8 02:06

  本文关键词: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结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亚五国 贸易结构 产业内贸易 贸易结构指数


【摘要】:中亚五国是指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它们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该大陆重要的战略要地。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发展战略,中亚五国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国家。积极发展我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关系,加强彼此间的互联互通,是全面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题中之义。文章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与中亚五国这一整体区域的贸易关系,分析发现近十年来双方贸易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整体贸易数额却成快速增长之式,这主要源自于双方在对外贸易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互补性问题是贸易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文章通过研究发现,双方在贸易结构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我国对中亚五国的出口主要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中亚五国对我国的出口主要是初级商品,尤其是以能源矿产资源为主。之所以会呈现如此的贸易结构,这与双方各自的资源禀赋状况、产业布局、经济发展层次、科技水平等不无关系。文章从实证的角度,通过量化得到一系列的贸易结构指数,分别统计计算出了十年来双方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衡量贸易结构变动幅度的劳伦斯指数。通过这些指数的变化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双方贸易结构的特点及成因。在结构分析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系统归纳,并对贸易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这为提升彼此的贸易水平,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5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优化[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翟卉;;对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0年02期

3 高运胜;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分析和建议[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李俊;产业内贸易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01期

5 苑涛;欧洲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J];欧洲研究;2003年05期

6 郑理明,王雷;关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J];企业经济;2003年08期

7 李俊;产业内贸易及其在广东的实践[J];学术研究;2003年09期

8 祝欣;我国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现状与展望[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9 陈秋云,陈望春;两种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李海平;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婧;兰勇;周发明;;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经济效应实证研究[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陈汉林;郑云;;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6辑)[C];2012年

4 廖翼;兰勇;;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正良;秦兴方;;江苏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与竞争力提升[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娟;;中国-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7 李世杰;李凯;梅丽;;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研究[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曙霄;;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模式及其结构问题的探讨[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四册)[C];2006年

9 吕国钧;;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制造业的转移和重组[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2期(总第20期)[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民;广西应探求产业内贸易之路[N];广西日报;2005年

2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易然;电子通信设备产业内贸易因素分析[N];国际商报;2009年

3 杨民;与东盟有广阔合作空间 广西应探求产业内贸易之路[N];证券日报;2005年

4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官锡强;深化广西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实现产业优化升级[N];广西日报;2011年

5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潘文卿;中国农业竞争优势大盘点[N];中国信息报;2000年

6 ;贸易模式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取向[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潘文卿(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农业发展要实施比较优势[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8 李玉举;澳大利亚:理想的贸易伙伴[N];国际商报;2004年

9 陈峰;建立大企业间战略联盟[N];民营经济报;2005年

10 姚海天;变动的“雁行”:中日经济再定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征;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演进机制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鹏;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宁国玉;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章丽群;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利益分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李季;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林琳;产业内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王虎;产业内贸易结构模式、分类体系对应及产品差异性的界定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吴学君;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高伟;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孙骏;闽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厉江;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2 王丹;辽宁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3 吴君;中国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田菲;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刘文涛;山东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丛培飞;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7 张伟静;苏浙粤三省产业内贸易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8 黄蓉;中美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邹雯;中欧产业内贸易研究:1999-2006[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周颖;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98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198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1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