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集群知识转移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产业集群知识转移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产业集群 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机制 博弈论 系统动力学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越发紧密,产业集群开始形成并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内不同企业长时间聚集在一个空间内,彼此之间开展密切的交流和合作,长此以往资源得以完成优化配置,最终在该区域形成良好的经济效应。因此产业集群往往作为本地区最重要的商业战略可以帮助区域最大限度保持其持续竞争优势。但是产业集群在不断给区域带来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加重了环境承载力的负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成长并不是长久之计。资源是有限的,一旦环境与经济的矛盾爆发就可能带来难以解决的负面效应。所以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是当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化需求。生态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特有的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下游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上游企业的生产废弃物作为资源来进行生产,这样一来不同企业甚至产业之间相互合作,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伤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挖掘区域资源的潜力以实现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的问题,集群内企业如果不能在彼此合作的过程中激发其创新潜能就很可能一蹶不振直至被市场淘汰。知识作为新一代生产要素是促进企业甚至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一环。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有效的知识转移可以帮助集群内的企业保持其独有的竞争优势。因此,针对生态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以生态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相关的文献和理论为基础,梳理了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生态产业集群和生态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等理论和概念,并分析生态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的特点、模式、过程和机制。首先,依据博弈论的理论建立并分析一般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静态博弈模型。然后,结合生态产业集群大背景下企业间特有的共生关系构建生态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演化模型并对生态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各利益方进行博弈分析,之后通过仿真分析生态产业集群内影响企业选择知识转移各个因素,为制定生态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策略提供依据。最后,在生态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内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知识转移机制以及相关的管理策略和建议。因此,本文对生态产业集群内企业开展知识转移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J];求知;2003年12期
2 买忆媛,聂鸣;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02期
3 周永生,蒋蓉华;运用产业集群原理推进中小企业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3年11期
4 钱平凡;产业集群的重要效应和战略应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87期
5 厉无畏;产业集群内涵与中国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路[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朱灏;论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及实践意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刘继云;;江西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11期
8 陈朝宗;产业集群的社会学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唐赤华;关于以品牌为导向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赖慧文;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分析研究——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调研报告[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华友;;产业集群演化中的文化生态问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徐斌;李燕芳;;产业集群的识别研究述评[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3 胡志磊;王淼;;县域经济中产业集群问题研究[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袁其刚;朱启荣;张伟;刘斌;李金萍;荆荣梅;谢仕伟;;加快山东省产业集群科技知识溢出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龚绍东;;“蜂巢型结构”:产业集群生成的原生形态解析[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原毅军;董琨;;价值链视角的临港产业集群分析[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7 刘长松;;试论政府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以大唐镇袜业产业集群为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8 张宏;;产业集群培育的路径与政府作用[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王芬;;船舶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朱海燕;;产业集群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机制:类型、嵌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婷;长沙拟打造优势产业集群[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刘清敏 见习记者 马连鹏;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的源泉[N];大连日报;2005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钱平凡;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N];经济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邹建锋;产业集群:政府不要帮倒忙[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华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课题组;产业转移带动产业集群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6 白竞;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到18个[N];承德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王晓光 记者 东文;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6年
8 通讯员 王晓光 记者 成玉;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7年
9 黄树青;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N];承德日报;2007年
10 贾存斗邋吴广仁;市场主角与助推器 产业集群成就核心竞争力[N];中国工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耀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翁智刚;产业集群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唐华;产业集群论[D];四川大学;2004年
4 赖磊;战略管理视角的产业集群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陈荣仲;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李舸;产业集群的生态演化规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杨爱杰;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周会敏;中国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单双;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霍苗;产业集群衰退过程中的企业非合作行为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明;产业集群边界理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2 马腾云;产业集群空间网络布局与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3 高全顺;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世先;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品牌研究[D];西华大学;2009年
5 祖旭东;沈阳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6 沈松嵩;嵊州市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志强;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赵艳慧;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9 王树华;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赵峥;产业集群演变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38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23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