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白龙江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出处:《兰州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白龙江流域甘肃段 人类活动 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影响关系
【摘要】: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地质环境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诱发了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现有研究中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对区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白龙江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模型,定量评价了研究区地质环境质量和人类活动强度,并对区内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共发育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2632处,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集中分布于主要道路、河流两侧,且灾害密度较大的区域也是经济发达、居民点集中的区域。(2)地质环境质量好(Ⅰ)、较好(Ⅱ)、一般(Ⅲ)、差(Ⅳ)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63%、37.66%、28.60%、12.11%,康县、宕昌县整体地质环境较好,文县、迭部县次之,武都区、舟曲县最差。(3)武都区、宕昌县、文县整体人类活动强度大,康县、舟曲县次之,迭部县人类活动强度相对最小;在空间上,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区域多分布于主要河流及道路两侧,且随着海拔的增加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减弱。利用ROC曲线和地质灾害点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性检验,得出AUC=0.845,结果有效性较好。(4)地质环境方面,地质灾害密度随着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活动断裂距离、NDVI指数及地质环境质量增大而呈幂指数递减;人类活动方面,地质灾害密度随着居民点密度、道路密度、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及人类活动强度增大而呈幂指数递增。(5)人类活动是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分布的主导因素,且居民点、道路是影响地质灾害分布最大的因素。居民点、道路对地质灾害影响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呈幂指数递减,不同级别居民点最大影响范围相差较小,而道路最大影响范围与道路级别呈正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艳杰;安徽省地质灾害分类及统计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2期
2 黄春鹏,刘志逊,苏茂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3 ;《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出版[J];工程勘察;2001年02期
4 吕义清,李智兰;宣岩沟地质灾害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S1期
5 ;地质灾害可防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6 郭跃,林孝松;地质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第12卷第1~4期(总第38~41期)总目次[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8 刘国治;安溪县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地质;2001年01期
9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5期
10 吕义清,段妙珍;南村地质灾害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顺泉;;湖南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意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张业成;张春山;张梁;;中国地质灾害系统层次分析与综合灾度计算[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7-28)[C];1993年
3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4 卢耀如;;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与自然和谐共处[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5 徐卫亚;孙广忠;许兵;;论地质灾害学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6 刘传正;胡海涛;;地质灾害系统的初步探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7 徐卫亚;;地质灾害分类体系[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蔡立梅;周永章;石丙飞;窦磊;付伟;付善明;;地质灾害对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孟凡森;洪益青;;开滦林西区域地质灾害变形监测与治理[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施伟忠;;湖北省2003年地质灾害回顾及2004年主要地质灾害趋势预测[A];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研究——2004年湖北省主要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会商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锐;重新认识地质灾害[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通讯员 刘悦 叶久德;西昌电业局战地质灾害保线路平安[N];中国电力报;2006年
3 宋为伟;云南楚雄多次成功避让地质灾害[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记者 郑娜 实习生 陈宁;山西斥资11.9亿整治农村地质灾害[N];发展导报;2007年
5 张健;我省预防地质灾害知识培训惠及百万群众[N];贵州日报;2007年
6 易博文邋通讯员 贺正;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全面展开[N];湖南日报;2007年
7 ;乐山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N];乐山日报;2007年
8 刘海;地质灾害涉险户住上了“放心房”[N];南充日报;2007年
9 梁建东;我省将斥巨资治理地质灾害严重村[N];山西政协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树彬;我市将投入1亿元治理农村地质灾害[N];忻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建飞;辽宁省地质灾害的潜在性分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2 张春山;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3 汪宙峰;地质灾害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丁峰;山西省平朔地区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风险评估[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5 马文瀚;湖南省地质灾害孕灾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张以晨;吉林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及预报预警系统建设[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文江;地质灾害数据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马常春;青岛地区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现状、机理及预报预警[D];吉林大学;2013年
9 孙炜锋;千阳县千河谷地典型粘黄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10 冷小鹏;基于G/S模式的三维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平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梅惠;地质灾害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芳芳;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地质灾害及其治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章鹏;县级地质灾害管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张颖;滇西盆岭交错区公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治理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t,
本文编号:1317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317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