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经济影响的乘数、反馈与溢出效应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影响的乘数、反馈与溢出效应 出处:《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2010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方法,从区域层面和产业层面探索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和联系的情况和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产业联系表现为单向性,即北京对天津、北京对河北、天津对河北的单向联系,意味着北京和天津的发展更多地使用着河北的产品,而且河北通过反馈效应再次带动区内自身发展的能力也低于京、津两市。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2010 inter 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s, the multiplier effect of regional, inter regional and inter regional spillover effect feedback method, explore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link from the regional level and industrial lev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ional industry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connection is unidirectional, i.e. Beijing of Tianjin Beijing to Hebei, Tianjin to Hebei, the one-way connection means that Beijing and Tianj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use of Hebei's products, and through the feedback effect ability of Hebei once again to the region's development is also lower than Beijing, Tianjin two city.
【作者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云南财经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区域产业链视角的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11&ZD04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十三五’宏观经济目标与最优控制研究(71563059)”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滇中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研究”(2016ZZX145)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增长极。然而,相对于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和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1]。京津冀区域作为中国“三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轴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北方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开忠;浅议京津冀区域发展[J];前线;2004年12期
2 窦宗军;宋辉;李彦彪;;京津冀区域及环京津地带产业现状及发展[J];中国统计;2006年09期
3 张向阳;党胜利;刘志峰;;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9年06期
4 马海龙;;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选择[J];城市;2010年07期
5 ;京津冀区域经济亟待一体化[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1期
6 毛其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4期
7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50期
8 李媛媛;孙文生;;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10期
9 杨连云;石亚碧;;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06年04期
10 毛其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桂荣;;关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若干思考[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烁;李全起;;用系统论的观点谈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构建和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文胜;;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目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宋辉;;河北省与京津冀区域2010年产业发展对比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苏舰;王玢;赵霜;徐丽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平衡性分析——基于京津冀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卢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影响[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潘新颖;李南方;路紫;孙中伟;;意义、内容、思想与重点: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合作战略[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前言[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雷汉发;京津冀区域合作再提速[N];经济日报;2013年
2 徐飞鹏;加强交流合作共谋京津冀区域科学发展[N];北京日报;2007年
3 张魁兴;河北凸起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关键[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4 民宣;民进河北省委持续建言京津冀区域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9年
5 樊哲高;首届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召开[N];中国电子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定军;北京新机场主体工程3年内启动将带动京津冀区域整合[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7 姜太松;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方案出炉[N];国际商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王尔德;“京津冀区域环保规划应具有标杆意义”[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9 胡其峰 袁于飞;京津冀区域发展难均衡[N];中国信息报;2014年
10 孙晓胜;北京将在五大领域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N];民营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曼;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如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2 薛海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转移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3 崔雪;京津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
4 孙丽君;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趋同的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5 谷瑞;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测度与优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6 姜靖;空间数据视域下京津冀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7 敬雅;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8 马磊;京津冀区域经济视角下河北省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D];辽宁大学;2016年
9 杨娜;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10 侯越;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64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36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