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的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
本文关键词: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的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 出处:《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2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绩效评价 大学科技园 突变级数法 基尼系数赋权
【摘要】:大学科技园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促进国家创新和区域经济,如何实现对大学科技园的绩效评价至关重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基尼系数赋权和突变级数法构建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模型,应用3种突变类型对6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当前大学科技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也为大学科技园的绩效评价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Abstract]:University Science Park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combination of higher school research, promote national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how to realize the essenti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using Gini coefficient weight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of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the application of 3 kinds of mutation types on the 65 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nd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投合作治理及政策研究”(70972117)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投合作机制及补贴研究”(2010003211003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关系嵌入与绩效研究”(10YJC630286)
【分类号】:F124.3
【正文快照】: 1研究综述大学科技园作为培养创新人才、产学研结合的高科技孵化器,在我国开始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随后各地相继创办了自己的大学科技园,并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国家的支持。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共有94个,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见图1)。大学科技园借助知识优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振华;;基于DEA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绩效评价[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孟凡生;李美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评价研究——基于突变级数法和改进熵值法的分析[J];系统工程;2012年08期
3 李晓鸿;;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4 李竹梅;吴孟珠;李平叶;;基于突变级数算法的文化传媒业经营绩效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1期
5 范德成;张巍;;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2期
6 赫连志巍;宋晓明;;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高技术产业升级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04期
7 吴文清;赵黎明;;中国大学科技园动态效率评价[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张英辉;;科技园区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年18期
9 孟浩;王艳慧;;基于突变评价法的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综合评价[J];运筹与管理;2008年03期
10 张帏;成九雁;高建;石书德;;我国大学科技园最新发展动态、评价及建议——以中关村地区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延飞;郭名静;;基于突变评价法的江西省农业技术进步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2 郭丽华;试论依托软件园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战略意义[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洪广欣;;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4 《京郊区县发展特色研究》课题组;鄢毅平;;北京近郊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J];农村经济与管理;1997年02期
5 李娇;胡宝贵;;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潘忠志;高闯;赵晶;;硅谷创新集群的演进机理及其信息体制选择[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7 潘忠志;张毅;钱宇;;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风险分散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9期
8 闫长斌;王泉伟;李国权;符新阁;左宇军;;邻近爆破对矩形岩柱稳定性影响的突变理论分析[J];爆炸与冲击;2010年05期
9 彭晓林,罗德海;静力平衡近似下大气中非线性对称运动的稳定性、分岔和突变[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Z1期
10 陈国灿,李九阳;压弯构件失稳的突变理论浅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远芳;崔树琴;;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端承桩竖向承载力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潘沈洁;;突变理论分析正常岩层突水的力学性质[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尤军丽;;制度之技术哲学探究[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4 程建圣;陈俊;;深井穿层钻孔煤与瓦斯延期喷出突变分析[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明华;蒋冲;曹文贵;;岩溶区桩端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确定的突变模型[A];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田野;;非线性理论的思考与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前景[A];岩土力学研究与工程实践[C];1998年
7 胡文飞;陈昭怡;王宝俊;;横向均布载荷作用下扁球壳跳跃的有限元数值模拟[A];力学与工程应用[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增坤;突变控制机制及其在船舶非线性横摇运动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军霞;西藏隆子县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非线性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兴华;公路边坡信息综合管理与安全评判决策[D];浙江大学;2011年
4 刘冬梅;我国高新区科技人力资本生态拟合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栗蕾;考虑初始缺陷的网格结构的非线性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尹彦;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演化模型及其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张敏;基于角色管理的中小企业人才聚集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陈万里;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及治理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明铭;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大学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会;我国各地区大学科技园区创新机制与创新绩效比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周磊;极端情况下船舶减摇的建模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朱彩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4 郭冬冬;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谌军;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荣静;孵化器对科技创业企业技术能力与绩效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董振林;基于知识资本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9 林飞;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评价及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周路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破裂的突变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红,彭佳,吴小瑾;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11期
2 周鸿铎;陈鹏;;周鸿铎:传媒业的结构调整与政策护航[J];传媒;2009年06期
3 李国璋;霍宗杰;;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ARDL模型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3期
4 徐小钦,陶星洁,王永宁;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动态聚类法的大学科技园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5 李晓明;杨劲松;;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耕地盐碱障碍诊断指标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0年04期
6 吕一博;苏敬勤;傅宇;;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1期
7 彭纪生;仲为国;孙文祥;;政策测量、政策协同演变与经济绩效:基于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9期
8 章穗;张梅;迟国泰;;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年01期
9 荣飞;刘春凤;;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态势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门宝辉,梁川;基于变异系数权重的水质评价属性识别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林强;基于新创企业绩效决定要素的高科技企业孵化机制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3 李刚;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学明;王世鹏;;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北京市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年03期
2 赵谦;邹昊;;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核心能力评价[J];经营管理者;2011年21期
3 刘昊龙;王晓辉;;基于价值链和突变级数法的零售企业竞争力测评[J];商场现代化;2014年03期
4 吴彦艳;;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年18期
5 李长春;程燕;;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农业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年19期
6 史丽萍;杜泽文;刘强;;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企业反竞争情报能力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2年10期
7 冯建中;;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24期
8 陈晓红;杨立;;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障碍诊断模型及其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年06期
9 李政;刘韬;;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12期
10 王慧颖;;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浪;王晓光;初军威;;突变级数法在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综合评价中的运用[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范群林;李桃;吴花平;;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软件公司外包服务供应商综合评价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丽;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突变评价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树鑫;突变理论及突变级数法在煤岩体失稳问题中的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22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42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