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探究:技术溢出、环境污染与贸易自由化

发布时间:2018-01-23 20:27

  本文关键词: 技术溢出 环境污染 贸易自由化 经济活动空间分布 出处:《地理科学》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经济地理学第一次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内说明了经济活动的内生区位选择机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不仅跟技术溢出、环境污染有关,也跟贸易自由化有关。技术溢出效应跟空间距离有关,随着地区间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加,会加强产业的分散力,推动经济空间结构由非对称结构转向对称结构。环境污染必然影响资本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随着地区间环境污染传播效应的增加,会增强产业的集聚力,推动经济空间结构由对称结构向非对称结构演变。贸易自由度的变化可以引起任何形式的产业空间结构稳态,对称结构、中心-外围结构以及部分产业集聚都有存在的可能。虽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的非均衡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初期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是由此产生的区域经济差异会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而最终消失。
[Abstract]:For the first time, neo-economic geography explains the mechanism of endogenous location selec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echnological spillover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t is also related to trade liberalization.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is related to spatial distance. With the increase of inter-reg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it will strengthen the dispersion of industry. Promote the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from asymmetric structure to symmetrical structu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production costs of the capital production sector. With the increa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ransmission effect between regions, it will enhance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from symmetrical structure to asymmetric structure. The change of degree of freedom of trade can cause any form of industrial spatial structure steady state, symmetrical structure. Although the non-equilibrium development of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s an insurmountable stag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will disappea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4XJA790001)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2011XWD-S0202)资助
【分类号】:X22;F113.2;F746
【正文快照】: Bertil Ohlin指出经济地理学与国际(区际)贸易理论都关注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以及不同经济活动中心的相互作用,从而这两个学科有相互融合的趋势[1]。Krugman为这2个学科的融合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并将融合的学科称之为“新经济地理学”[2],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称之为“地理经济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颜银根;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5期

2 陈晓红;万鲁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作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12期

3 何雄浪;;多要素流动、产业空间演化与多重经济地理均衡[J];财贸研究;2014年01期

4 何雄浪;张慧颖;;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民族学刊;2014年03期

5 何雄浪;郑长德;;新经济地理学的反思与展望[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6 何雄浪;;企业异质、资本创造与产业空间分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连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登峰;傅利平;;广西产业集聚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郝大江;;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空间经济协调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01期

3 李胜会;;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的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为案例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4 刘修岩;;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5 赵祥;;集聚还是分散——兼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6 周慧;曹广喜;;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来自江苏的证据[J];当代财经;2010年09期

7 刘青海;;国际技术扩散地域效果、地区差距与空间政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12期

8 陈日新;陈向阳;;经济活动密度与城市增长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与香港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9 刘立云;雷宏振;;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J];东岳论丛;2012年03期

10 赵祥;;集聚与增长:理论与经验研究进展[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钱学锋;张艳君;;克鲁格曼真的错了吗?——对《中心—外围模型的错误和再求解》的质疑[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3 吴玉鸣;;空间溢出、经济增长趋同及成因分析[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1期 总第15期)[C];2005年

4 汪星;陶长琪;唐国吉;;基于环境约束和要素集聚因素下企业间博弈的NASH均衡模型及其最优战略的存在性分析[A];2013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牛海霞;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争波;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韩霜;金融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振磊;基于金融地理理论的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惠海霞;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赵垎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风电产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付明月;农产品贸易对中国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不均衡的影响[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任萌;我国钢铁产业跨区并购的发生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赵艳;企业迁移区位选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致浩;我国金融中介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武锐;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连清;;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刘维佳;;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J];数据;2006年02期

3 张国红;区域经济集聚与扩散过程及其临界点——对一个动态系统的数理解释[J];商业研究;2005年02期

4 倪鹏飞;侯庆虎;江明清;王诚庆;;中国城市竞争力(2003年)述评 定位:让中国城市共赢[J];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04期

5 黄赜琳;王敬云;;基于产业结构区际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3期

6 王雷;中国区际贸易壁垒及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财贸研究;2003年05期

7 牛玲飞;;城市环境对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8年07期

8 宁军明;;经济结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2008年04期

9 李国平,陈安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2期

10 安虎森;蒋涛;;一体化还是差别化——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解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魏后凯;;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变迁及其经济影响[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玉鸣;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滕丽;GIS环境下的区域溢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晓明;人力资本差异性与区域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06年

4 贾彦利;中国区域政策对区域差距影响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

5 吴桂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距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立平;知识溢出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徐建国;我国科技资源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许召元;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D];北京大学;2007年

9 黄雪琴;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理及其调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彭连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文韬;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良文;王建军;李珊珊;;温室气体减排视角的国际技术溢出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2 黄振华;胡豪;王一涛;;跨国药企在华技术溢出的途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年08期

3 李有;;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的机制分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朱佩枫;周德群;王群伟;;技术差距对煤炭企业跨区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9年11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方华;李守芹;;FDI技术溢出、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爽英;唐小我;邵云飞;;双向技术溢出模式下的集群自主创新的市场激励机制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林兰;曾刚;;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与溢出地技术区位研究初探——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钟昌标;;FDI对内资企业技术溢出绩效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凌飞;利用技术溢出获得“跳跃式”持续增长[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邵生余;为“技术溢出”拓展空间[N];新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赵策 王攀 毛一竹 王爱华;外资在华研发中心技术溢出 或演绎“蝴蝶效应”[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4 安礼伟;外向配套催生本土企业成长[N];中国信息报;2007年

5 梅永红;主动从外资技术溢出中获益[N];人民日报;2003年

6 记者 代桂云 通讯员 王淼 江尧明;青岛市政协督办提案力促大小企业协同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谭涛;屹立的科技精神[N];湘潭日报;2014年

8 糜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动因与机制研究述评[N];财会信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章迪思;如何做创新世界的“钉子”[N];解放日报;2012年

10 李春顶;重视跨国公司人才的“回流”[N];中国汽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淼;技术溢出的空间计量和阈值回归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徐磊;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FDI技术溢出门槛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朱佩枫;企业跨区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测度与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孙彩虹;技术溢出下企业合作研发博弈分析与协同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靳娜;中国FDI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与渠道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7 朱敏;海外人才回流与FDI技术溢出[D];山东大学;2013年

8 杨亚平;基于后向关联的FDI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王向阳;FDI技术溢出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杨晓静;FDI技术溢出对中国本土制造业出口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玲;企业集团技术溢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韩梅;基于行业视角的我国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8年

3 陆亚丽;影响FDI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王茹君;中国吸收国际技术溢出的国际化渠道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5 苏子文;FDI技术溢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杨继军;FDI技术溢出的渠道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王霁宇;基于FDI技术溢出的产业集群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8 陈超;FDI技术溢出与我国吸收能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吴静;影响FDI技术溢出的制度因素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兰爽;FDI技术溢出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58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458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a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