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研究
本文关键词: 人口 经济 空间耦合 武汉城市圈 出处:《统计与决策》2015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基于武汉城市圈1982~2010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耦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人口经济耦合程度呈现"圈层式"的分布特征,区县人口与经济呈集中化态势,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趋于一致;其人口与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不断向以武汉为核心区的"内圈"方向集聚,这种空间趋同和集聚趋势在不断增强;研究阶段内其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武汉主城区内,并整体往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及其变化是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区域交通条件、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发展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Abstract]:Based on the population and GDP data of Wuhan urban circle from 1982 to 2010, this paper applies the method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coupling index,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regional barycent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Wuhan urban circl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y coupling degree of Wuhan urban circle present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circle layer", and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y of district and county are centralize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end to be consistent; Its population and economy have significa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constantly agglomeration to the "inner circle" with Wuhan as the core area, this kind of spatial convergence and agglomeration trend is increasing; The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and the center of economic gravity are both located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Wuhan and move to the southeast. The 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Wuhan urban circle and its changes are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patial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traffic conditions, urban public service levels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71069) 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2013086)
【分类号】:F127;C924.2
【正文快照】: 以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近期上海连续的污染天气也表明,上海地区能源、经济、环境发展的协调性严重不足。4结论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上海地区3E发展综合指数(图1),利用离差系数法得到3E子系统发展协调度(图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2 高超;金凤君;傅娟;刘鹤;;1996-2011年南非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7期
3 刘盛佳;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王磊;段学军;田方;秦贤宏;;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5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俊文;李真;祁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0期
2 周凤杰;张爱平;马楠;;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分异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3 吕林;都市圈理论与我国城市化进程[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4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5 赵小风;黄贤金;张兴榆;陆汝成;李衡;;区域经济重心及COD、SO_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6 张兴榆;黄贤金;赵栻泰;王倩倩;陆汝成;赵小风;;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7 曹晓仪;林天应;张艳芳;董治宝;;1999—2010年重庆市人口与经济重心迁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8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J];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2011年03期
9 彭勇;肖玲;;武汉都市圈结构特征与结构优化研究[J];城市问题;2007年01期
10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重心轨迹特征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韩晓龙;;湖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张军民;侯艳玉;;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目标一致性评估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筠婷;兰波;;重心视角的广西人口与工业发展时空关联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4 刘满芝;马燕燕;周梅华;王兆密;;中国煤炭供需与经济的重心演变轨迹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5 赵泰合;;浙江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的均衡性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6 李婷婷;龙花楼;;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馨;哈大城市走廊演变机理与功能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玉鸣;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海峰;珠三角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GIS技术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张燕;后发区域经济追赶中的地理要素作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佑印;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丽君;中国典型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及其与客流量相关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曹隽隽;江汉平原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时空耦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谢道文;基于数据挖掘的火灾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刘宁宁;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分析与市场拓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佩仪;中国区域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蒋莹;我国人力资本的地区差异及其形成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朱晓;三大经济圈城市化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牛海玲;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秦振霞;甘肃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对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文佳;中国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超;山东省CO_2净排放时空差异及低碳路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桦;钟业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3 刘盛佳;武汉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条件研究[J];长江论坛;2000年01期
4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5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6 苏飞;张平宇;;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7 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游珍;;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8 毛汉英;;世界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建所70周年世界地理研究成果与发展前景[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9 马颖忆;陆玉麒;张莉;;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10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韩万水;陈艾荣;刘健新;;随机车流下的风—汽车—桥梁系统空间耦合振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7年
本文编号:1475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475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