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从失衡走向均衡——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视域的经济区划战略转型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 经济区划战略转型 区域经济政策 从失衡走向均衡 比较研究 出处:《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2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分析的理论基础上,探讨美国、日本、苏联及俄罗斯、欧盟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经验及教训,研究中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制约因素及其原因,构建加快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理论模式。研究发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开放性、创新性、突破性、竞争性与经济区划转型稳定性、保守性、封闭性、约束性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经济区划转型二者关系表现为"基本适应→基本不适应→基本适应"的矛盾运动规律。成功的经验是尊重经济区划转型一定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规律,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失败的教训是违背经济区划转型一定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规律,加大地区差距,致使区域发展失衡。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the Soviet Union and Russia,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Kingdom, France, Germany,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transformation in Italy and other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studied, and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their causes of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transition in China are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according to the openness, innovation, breakthrough, competition and stability, conservatism and closur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accelerating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trans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is manifested as "basic adaptation". 鈫払asic inadaptability. 鈫扵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s that we must adapt to the law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e and realiz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by resp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The lesson of the failure is to adapt to the law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to enlarge the regional disparity, and to cause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viol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电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陆大道,刘卫东;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2 张文成;德国学者迈尔谈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新变化与“公民社会模式”[J];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07期
3 黄金辉,程治中;构建以大都市圈为主导的中国城市化模式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4年02期
4 程言清;“四荒”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新疆农垦经济;2002年02期
5 郁建兴;;杰索普国家理论述评[J];求是学刊;2007年04期
6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年01期
7 叶文虎,仝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2 方小教;;农业资源多维增量路径的建构、动力与运行[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秦小林;张庆国;杨书运;;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4 邓京虎;游黎;周就猫;;运用集对分析法对土地整治项目综合评价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5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王晓辉;贾良清;潘成荣;;安徽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7 张毅川;刘志红;;新检住区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8 乔丽芳;齐安国;王珊珊;;现代城市理想住区环境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9 乔丽芳;王珊珊;张毅川;;新乡市废弃地及其治理对策——以世利农业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10 贾良清;殷福才;王晓辉;;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兴鹏;胡晓芬;薛冰;;建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3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4 王兆强;;生态序——系统主从律[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欧阳志云;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水生态过程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赵泰涛;王如松;;城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7 路力;;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信息选取[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8 胡聃;王如松;;探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生态途径[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9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10 王如松;刘晶茹;;复合生态与生态文明[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茂林;渔业相关传统生态智慧与水域生态养护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10 李宗奉;生态学视角的农民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林;景观生态型校园绿化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朱文;甘肃河西地区区域发展路径探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郝建华;山东省安丘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宋志文;连云港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研究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8 于瑞东;城市河道滨岸带改建与重构技术及应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学;生态城市经营模式及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玲玲;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大道,刘毅,樊杰;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J];地理学报;1999年06期
2 王万茂;浅议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J];国土经济;1999年01期
3 马世骏;生态规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略论现代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学报;1981年01期
4 程怀儒;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几个误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石忆邵;都市经济圈:一个新的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09期
6 冷静;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7 李万明,曹其芳;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04期
8 唐治诚,向连华;我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及对策[J];生态经济;1999年05期
9 马世骏;经济生态学原则在工农业建设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1983年01期
10 蔡建辉;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J];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四保;试论经济区划的现实意义及其发展[J];经济地理;2001年06期
2 郑辉 ,林宏兰 ,邵正嘉 ,李早勇;西部开发的经济区划思想论证[J];统计与决策;2002年08期
3 唐彬;;初探全国经济区划[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姜玲;杨开忠;;日本都市圈经济区划及对中国的启示[J];亚太经济;2007年02期
5 姜玲;杨开忠;;中国标准经济区划分方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6 唐彬;覃秉金;;初探广西经济区划[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谢士强;林存银;;我国宏观经济区划的实证构想[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王丽;;论国外生态经济区划思想演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21期
9 石惠春;王科明;周伟;肖洪浪;段争虎;;生态经济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10 杨开忠;姜玲;;中国经济区划转型与前沿课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戴德艺;曾令锋;;百色市县域经济区划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崔俊辉;;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区划探讨[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林文棣;;西部大开发地域的生态-经济区划探讨[A];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崔俊辉;丁小燕;;河北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区划与发展[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一玲 中国经营报记者 王 晶;“新东部”构想:把海洋纳入国家经济区划[N];中国海洋报;2005年
2 王晶;“新东部”:中国宏观经济区划新视野[N];中国经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刘家伟 整理;变行政区划为经济区划[N];辽宁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胡振;经济区划,加快发展的大舞台[N];浙江日报;2003年
5 肖经栋;经济区划的花样颠覆[N];中国经营报;2004年
6 张向冰;认清海洋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N];中国海洋报;2004年
7 际文;守护蓝色的海洋[N];法制日报;2005年
8 见习记者 王永刚;建议政府制定衰退产业补偿机制[N];东莞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张爱正;两会话环保:代表委员声音[N];中国贸易报;2013年
10 杜平;区域经济:如何才能协调发展 [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蔡丽;吉林省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汝影;中国标准经济区划的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杨宇;大连市乡镇生态经济区划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常雪飞;经济区划理论及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5 王丽;生态经济区划理论与实践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晶;基于聚类算法的经济区划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宁志红;基于网格技术的生态经济区划[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99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49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