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城市化与人口空间分布——基于北京、东京和多伦多的比较分析
本文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发展 人口空间分布 国际比较 北京 出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空间结构问题凸显。本文在京津冀城市群的视角下验证了区域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之间的相关性及人口重心转移的滞后性,并运用洛伦茨曲线对北京市人口空间均衡度和集中度进行测量,探讨了其全局和局部的人口空间关联模式,即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加剧,流动人口强聚集圈层、弱聚集圈层、中间过渡圈层的分布特征明显。最后,结合东京都市圈和多伦多大都市区人口空间模式的历史演变,提出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由线性到非线性、由"倒U型"向"M型"双峰曲线转变的特点,明确了30公里圈对大城市人口分布的重要作用。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number of big cities is increas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verifi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and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and the lag of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transfer. Using Lorentz curve to measure the spatial equilibrium and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lobal and local population spatial correlation model, that is, the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aggravated,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strong gathering circle and weak accumulation circle. Finally,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spatial model in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and Toronto Metropolitan area,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population changes from linear to nonlinear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From "inverted U" to "M" bimodal curve, the important role of 30km circle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big cities is clarified.
【作者单位】: 北京行政学院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2015年度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多源数据视野下首都人口疏解问题研究》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14ZDA25)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SHA009)
【分类号】:C9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宗跃光;城郊化是大都市发展的重要阶段[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5期
2 储金龙;王志强;;合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3 周毅;;城市化理论的发展与演变[J];城市问题;2009年11期
4 陈光庭;北京城市化发展趋势及郊区应采取的对策[J];城市问题;1996年06期
5 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J];地理科学;1996年03期
6 王静文;毛其智;;北京城市近10年人口分布演变态势分析[J];北京规划建设;2010年01期
7 冉淑青;刘晓惠;冯煜雯;;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人口、空间相互作用力空间分异研究——以陕西西安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5年02期
8 孙平军;丁四保;;人口—经济—空间视角的东北城市化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7期
9 王雯菲,张文新;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及其演变[J];人口研究;2001年01期
10 黄荣清;;是“郊区化”还是“城市化”?——关于北京城市发展阶段的讨论[J];人口研究;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承志;张泓;程立顺;孟令毅;杨静;徐俊;宋志友;李从圣;;合肥地区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对EMSS资源利用现状调查[J];安徽医药;2011年10期
2 张小军;尹卫红;陈静;;北京市“宜居城市”与土地资源利用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梁秀英,张景秋;北京市近郊区村镇建设的几点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陈光庭;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5 杨政;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城市知觉和社会适应[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6 窦金波;;如何实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战略[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孟陶然;;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科学发展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8 吴文钰;;大城市新郊区化的国际视野与本土优化[J];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01期
9 袁长丰,刘德钦,崔先国,徐卓揆;基于人口GIS的北京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04期
10 贺青;;浅析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人口城市化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兆江;;天津城镇体系的产业聚集与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叶海云;;迁徙政策、城市贫困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宋明爽;;城市化战略与政策取向分析[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俞孔坚;李迪华;;着眼于50年后北京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北京奥运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论文集[C];2002年
5 李永浮;;北京城市住宅建设的郊区化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徐超平;;中心还是外围——新时期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重点的思考[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冰寄海;程英男;王海涛;;基于GIS的长春市中心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马利波;马和;张远景;;基于宏观尺度中国城市化阶段划分的再思考[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储金龙;顾康康;汪勇政;包善驹;;安徽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黄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吴良亚;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董伟;城市新产业区演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张杰;新疆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袁静;小城镇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明苹;新城市时代中国特大城市空间重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志建;山东省城市化水平“梯度”现象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6 张金鹏;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徐冲;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D];河南大学;2011年
8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侯萃萃;东北地区城市化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立霞;我国都市圈产业空间结构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翊光;;确定城市发展合理规模的原则和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2 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11期
3 曾国平;曾三;梁彭勇;;我国工业集聚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2期
4 张启成;城市化与城市质量[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3期
5 官锡强;;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培育与重构[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1期
6 陆孝襄;北京的危旧房改造[J];城市规划;1992年04期
7 周一星;对城市郊区化要因势利导[J];城市规划;1999年04期
8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9 高向东,江取珍;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10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芸,祝龙彪;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S1期
2 宋旭光,王远林;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收敛性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4期
3 袁媛;许学强;薛德升;;广州市1990—2000年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07年02期
4 尹文耀;白s,
本文编号:1536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536637.html